前幾天,Google、OpenAI兩家科技公司先後發佈Gemini Pro 1.5大模型和Sora大模型。前者在多模態和AI應用場景上實現了超級進展,後者直接支援從文本和圖像生成1分鐘高品質視頻,雙雙引爆2024年AI領域的第一波競爭。

教育的邏輯已經被重新定義,教育的明天即將迎來新場景。此時此刻,空談素養多重要是沒有用的,孩子是在做事中長大成人的。若干重要的事做久了,核心素養也就養成了。在資訊無所不在、觸手可及的智慧時代,“能做什麼”比“知道什麼”更重要。

今天的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基因技術正在替代人類引以為傲的腦力。人類的大量餵食與人工智慧無窮反覆運算的自我訓練和互動學習,造就了近乎“全知”“全能”的智慧。

有了強大的人工智慧,不少事務可以交給Al完成。比如以前,如果你沒有學過會計,你得上網自學,而現在你只要與Al合作,就可以完成與會計有關技術性很強的事務。

要知道當下Al替代率最高的職業就是翻譯;其次還有保險專業人員、劇作家、統計調查員、美術編輯、銀行綜合櫃檯等。如何不想複製Al(其實在不少專精領域,人不是它的對手),而與它錯開發展;如果不是重複過去,學習已知(從理論上講,Al能在彙聚過去的一切知識,在耗時訓練之後,能夠自我調整,對一個輸入,它可以立即回應),而是面向未來,走向未知世界。

那麼,最可靠辦法就是“做中學”,在做事中理解和改變世界,在成事中長大成人。學做事不同於解答教輔材料或老師編造的題目,有著明確的場合、目的和物件,受到各種現實條件的制約;同時不同於日常生活中應付各種事務,要求利用學科知識技能和方法,做機器特別是Al不能做或單獨做不好的事件;做成一件事不限於某個學科,但又離不開學科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的支持。

到底做哪些事呢?

閱讀鑒賞

成長所要面對的是由自然語言、科學或數學模型、視頻音響、藝術造型、象徵儀式等編織起來的意義之網,每個意義之網又總是有著特定情境中的個人特點或共同體特點,不同的人群對同樣的事物賦予的意義不一樣。

成為一個人,就必須辨識、詮釋這些符號、標識意味著什麼,是誰發出這些訊息,這些判斷、等式能成立嗎?這就是閱讀鑒賞,它不限於文字材料,還包括人化的自然、藝術作品、儀式等等,它是尋找精神伴侶、理解他人和周圍世界的過程。

具體包括兩件事:

  1. 把文物、文本、符號、儀式所指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想法等聯繫起來,建構關於它們的意義;
  2. 對文本等的主旨、內容、手法等進行梳理歸納和批判評價。符號與事物、概念、模型之間的意義關係是由人規定的,創造有意義的資訊是人腦的專屬,如從玫瑰中發現美麗,從獅像中悟到力量,從停止中推測危險。

只有人才有尋求意義的渴望。電腦只能計算,即資訊的轉換,不能生成有意義的資訊(資訊是無形的,不受物理規律的約束)。值得注意的是“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不懂簡單的句子”“與人工智慧犯同樣的錯誤”(參見《當人工智慧考上名校》),學生閱讀理解出了問題。

探究實踐

面對未知,弄清“是什麼”“為什麼”“如何是”,僅靠閱讀已有文本是不夠的。比如學數學,簡單地背乘法口訣是沒有意義的,你需要忘掉所有的公式和定理,用自己的意願、喜歡的方法去求證問題,不斷試錯,在這樣一個數學遊戲中培養理性思考能力,享受數學的樂趣。

英國一直沒有乘法表和乘法口訣。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有一次在演講的時候,突然有人問題他:8×9=?他目瞪口呆,不知道等於幾。2015年他和教育部長摩根兩個人曾經想過在中小學中推廣乘法表和乘法口訣,結果遭到了媒體和家長的一致反對,因為有記誦而沒有了猜想推理和邏輯分析,也就沒有了數學。學習走捷徑,直奔結果,不需要到學校,隨時可以問搜尋引擎。

探究實踐從發現和界定問題開始,進而提出假設,制定並優化計畫,收集並分析資料,發現並和大家分享結果。每個環節有自己的規範,還因學科不同而不同。如數學靠猜想與求證,科學用實驗驗證,歷史需史料實證,技術要測試反覆運算等。每個領域的學科專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式有差別,這需要長期學習,仔細辨析,不宜混為一談。

創意表達

有了閱讀與探究,有了生活與體驗,就有表達與交流。它是一種學習,一種比閱讀、探究更為重要的學習,因為你只有從表達與交流中才會獲得回饋,從回饋中糾正我們的錯誤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

表達方式因場合不同、受眾不同、需求不同而不同:有時要用故事、細節打動人;有時要論證、解釋說服人;有時用作品、製品贈與人等等。但是,它們都要求:明確目的、物件;選擇和編輯資訊;練習,發展表達技法技藝,準備媒體;獲取回饋和改進,回應受眾需求。

有這些環節最為重要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選擇適合的方式,呈現真實的結果。有了自由自主,而不是他人的傳聲筒,也就有了創意,有了個性。智慧時代,人的表達、表演將更多樣、更平等、更自由,更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一個智力平平的人也能通過人工智慧、借助多種平臺,擁有以前無法想像的創造力。公式化的表達或者他者文獻的彙集,ChatGPT比人類強得多。

方案策劃

把目光從書本轉向現實世界,不能滿足於提意見,發議論,還要學會方案策劃。今天的科研、工程和專案管理等已經離不開它。策劃是一個科學決策過程,它比行動更重要。因為它就是定向、判斷、選擇,把方向盤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能為人工智慧所左右。

有戰略眼光的人會把90%的時間精力用在策劃上,而留下10%的時間用於執行。

學會改變世界,可從方案策劃入手。策劃過程就是為真實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如為學校提供美好方案、營養午餐方案,設計校服及製作方案,為社區設計交通疏導方案、污染治理方案,等等,它一般包括定義問題、分析挑戰,探索並選擇原型製作的想法,論證,試行或測試與修改完善等環節。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經歷系統化的設計與論證過程,也就學會了定向、選擇和優化。

服務(勞動)

服務比方案策劃更進一步,要求邁出堅實的步伐,創造他人和社會所需要的東西。它以他人、社會需求為出發點。

亞當·斯密發現了市場邏輯是通過利人而利己,彼此合作,創造財富。所有服務者都是通過更好的服務,更廉價、更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行為征服消費者,讓消費者的生活更幸福。如廚師得千方百計地做出符合顧客胃口的菜來,而不是自己喜歡什麼口味就做什麼口味的菜。在這一點上,教育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顯然是相通的。

每個人只有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行動中才能找到生命的位置和方向,感受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實現人生價值。故而服務從根本上要求從立足自己轉向立足他人、社會,從感受和發現他人的需求、明確服務的物件、目標開始,進而提供他人、社會所需要的產品、作品、製品或行為,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服務行為。所謂“自我服務”是一種謬誤。

學生拿什麼來服務呢?主要的手段或資源不是外在的設施設備,而是自己的時間、知識、技能、體力等。這同樣要求轉化方法論視角,眼睛向內看,充分挖掘自身所蘊藏的巨大財富,為他人、社會提供服務。

服務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地依靠、等待外援的過程——這是反服務精神的,不是被別人驅使著、機械操作的過程——這是反自願的,而是學生主動挖掘和利用自身資源,創造服務產品、提升服務品質的過程。

自身資源包括知識技能和時間精力兩個方面,前者強調運用所學,發揮自身聰明才智去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後者獻出生命中最為寶貴的時間精力。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歲月從來不言,卻見證了所用真心。服務體現了擔當,勞動見證了真心,這是人工智慧不能替代的。

建立關係

在富足、舒適的智慧環境下長大,由於做什麼都不同費力氣,不用與他人協助,蝸居也能活著,滿足自娛自樂,孩子就有可能喪失了協助和耐心,不懂得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合作,建立親密關係;也不遵守起碼的法律規則,於是與他人鬧僵、校園欺淩問題時常發生。

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後,也就難以與同事相處,融入社會;更不善於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作方相處,求同存異,易滋生負面情緒,走極端。網路既大大拓展了交流時空,拉近了距離,又大大減少了人際間面對面的交往,造成了情感關係的疏遠。

每個人都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建立彼此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關係是智慧時代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課題。

具體包括:

發起有意義的聯繫,特別是與自己有著不同背景的同伴建立聯繫,一起做事;

以真誠和關懷來維護良好關係,如與同伴分享用品,提供同伴所需要的説明,換位元思考,體驗他人內心感受;

從他人的反應中認識自己,探索自我身份認同的一個或多個側面,在內心深處接受倫理道德的質詢或拷問;

學會面對矛盾或衝突,學會非暴力溝通,特別是留意所發生的事情,耐心傾聽和觀察,表達內心感受,如受傷、害怕、氣憤等,關注彼此間的需要和請求。

對孩子來說,學會悅納自我,傾聽他人並予以回饋,學會拒絕或讚美,表達感激或氣憤,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運用法律法規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等,都是必須反復修煉的功課。

健康生活

在身體、心智、情緒等方面保持良好狀態,這不只是順利做事所需,還涉及到個人福祉、社會和諧。在內卷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孩子學習壓力過大,身心健康問題比較突出,引發整個社會的擔憂。

方方面面開出的方子不少,如體育分數從30分增加到100分,將體育列入考試科目,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配備心理輔導老師,等等。有專業機構研製籃球等幾十個運動專案能力標準,細化有關要求。如將籃球運動能力分為技術、戰術、體能、心智四個方面;進而將其中的技術分為運球和投籃兩個方面。再將運球水準分級:

一級水準:能夠在比賽在運球向前移動;

二級水準:能夠在比賽中根據需要改變運球移動方向;

三級水準:能夠在比賽中運用換手、胯下、轉身、背後等多種技術,並根據需要改變運球移動方向……

如此你可以想像這樣一個龐大指標體系,會包含多少個觀測點。將孩子身心發展的所有方面都置於成人標準的掌控之下,這恰恰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健康不可能是別人強加的,而是孩子天性的自主釋放,是孩子在積極的生活中體會到遊戲、運動、學習的樂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它突出表現為不斷嘗試新的東西(如食物、活動、書籍),找到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對感到不舒服(身心)的原因進行探究,發現其中的某些規律;設定改善睡眠、情緒、飲食或鍛煉的個人目標,並監測實現這一目標的進展;與同伴、親人積極互動,建立健康生活支援圈。

智慧時代,孩子成長避不開這七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