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26662_orig

小村落的文化風貌,常見於當地特殊的工藝所製作的生活器物上細微觀察!
奇美部落吸引人的特點是嚴格的階齡文化制度與團結維護部落傳統祭儀的精神,也在維繫傳統的約制中,許多與之相關的工藝形制也相同的被保存了下來。從一頂青年階齡的羽毛帽開始,學習觀察與欣賞奇美部落整體文化的底蘊風貌與工藝美學,千古流傳下來的堅持及存在感,出現在看似平常的山中環境裡,透過操作的人、需用材料的選擇、製作的工序、整理材質的智慧、物品的形制、紋樣工學、關聯使用的文化祭儀、歌謠、禁忌、語言……等等細節中,發覺同屬阿美族系的奇美部落與其他部落的不同

3847917_orig_o

約莫十年前,也因為在奇美部落參與文化田野學習工作,無意間行經楊秀松耆老的家門,看見前院正曬著一批羽毛,趁著祭典的休息時間索性跟耆老打聲招呼後,一同坐在樹下閒聊起來!~看著工作間外放置許多木料與藤材,詢問之餘,耆老說著存放這麼多的材料主要是預備製作傳統羽帽及其他傳統器物所需要使用的關係,當年取的材不能在當年使用,都需要陰乾存放於隔年才能製作,說著的同時也熱情的拿出放置在倉庫內的傳統工藝作品一一解說,也奠下十年後的今日,耆老第一次對外示範傳統帽飾的藤帽編藝與文化說明,讓工坊學員能一同前往拜訪習藝的不解之緣。

5994415_orig_o

部落中千百年流傳下來對傳統工藝的堅持,老人家一定有他講求適時適地的材質和季節時序的採集整理法則的道理,堅持工序並不代表老人不懂變通,而是希望後學者能通過一定步驟後,從中了解製作的細節與要求和族群的性格,或許耆老只是純粹的將前人留給他的技術,不做任何添加與浮誇,如實的交傳給下一代,好讓後輩子孫還能延續傳統技法與器物造型的獨特知識,同樣的也是對先祖的交托是種尊敬的態度。

或許是現代生活已經便利也快速,和原鄉生活的按部就班慢慢來的節奏相悖離,環境的變遷與科技的進步,該如何在追求新的發展中仍保存著傳統?就是承接者該著力的功課了!

6424553_orig_o

楊秀松faki(對阿美族男性長輩的尊稱)親自上山採集課程預備要使用的黃藤,貼心的為學員們剖好數支細片以節省學習時間,好讓學習的重點放在帽飾的編藝技法上,部落的人都欣羨這群學員能獲得faki的教導與分享,faki穿著一身棉線織作的長衣,接待第一次前來奇美的學員們,雖然長衣有些破舊,但看在懂織作的學員眼中,可是一件重要的文化資產的傳家寶呢!特別是參與過都壢部落棉花婆婆課程之後,更為深刻有感。

faki拿出從小到大的每一個階齡需要戴的帽子,說明每個帽子的穿戴方式,也說著其中一頂快散了帽子,是他的父親幫他做的羽帽(圖1),前陣子台博館將奇美部落有關的文物移至在奇美部落的文物館展出古早物件(圖3),其中也有一頂與faki的父親做的帽子幾乎是相同的形式,faki說現在部落已經沒有人願意做這樣工序複雜的羽帽,另個原因是材料獲得有些困難,像是纏圖所使用的草、羽帽上所使用的大冠鷲羽毛……等等,或許是已找尋不到學習的人?或懂得材料種植生長的季節環境知識已不復見?亦或則是容易觸犯現行法律而不敢輕易獵取。

9625847_orig_o

這次透過AIT藝術圓夢計劃辦理的文化工藝創思營課程,向奇美部落耆老楊秀松faki學習讀的藤帽基礎製作,雖然不用上山採藤和處理原始材料的前置作業,但faki還是希望學員能從基礎的工序削藤、剖藤、倒角開始進行,將製作材料處理的方式也學起來,不單只是學習編法,也要熟悉材料的個性,才能活用身邊的天然材料將其特性發揮極致,傳統技藝世代交接,讓後輩的工藝職人深切的接觸與運用,繼承精湛的職人技術也活用上一代的智慧與經驗,讓文化更有力量的延續傳承下去,也成為村落中文化光點。

本活動受AIT 美國在台協會支持,本文章與楊秀松耆老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