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蔣渭水(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字雪谷,台灣宜蘭人。為台灣日治時期醫師、民族運動者,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的創立者,被視為最重要的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運動領導領袖之一。

蔣渭水一生倡立4個影響全臺灣的事業;
其一為史上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
其二為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
其三為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
四為第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

蔣渭水最後的驚嘆號

崇隆大眾葬紀錄時代心情

資料來源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http://weishui.org/index-4.html

蔣渭水是臺灣民主運動先驅、社會運動實踐革命家,推動成立及領導的抗日團體近百個,將反對運動由知識份子為主體推展至全民運動,總督府視為最頭痛、最活躍、最有組織力的異議份子,即使在塵世的最後一刻,留給後人的仍是一個巨大的驚嘆號!

1931年8月29日,《臺灣新民報》第379號,全版以「臺灣空前的葬式」報導23日蔣渭水的「臺灣大眾葬」,文末有「這次之大眾葬儀,從頭至尾皆有活動寫真隊攝影,其盛況如何,不久預定可在全島各地映寫云。」然而此見證臺灣歷史轉折點的大眾葬儀紀錄片卻遭總督府禁絕。

庶民體制的「國葬」,蔣渭水氏的殊榮

大眾葬儀是台灣社會運動轉折點的見證

日治時代的臺灣社會運動,與蔣渭水的生命脈動同其節拍,蔣渭水的脈搏停止跳動後,百花齊放的非武裝抗日運動,原本沸騰的熱血也漸趨冰冷,脈搏微弱,近乎窒息。

葬儀當日,臺北的武裝警官都集中部署於大稻埕嚴加戒備,署長親自坐鎮指揮,而反對份子乘機在艋舺大肆活動。而大眾葬儀所凝聚的巨大能量,總督府為之震撼,不僅將此首部異議份子實況紀錄片封存,印刷中的《蔣渭水全集》也遭波及,沒收焚毀,預計出版的吊文集也遭禁止,被譏為「死渭水,嚇破活總督」。

具特殊意義的「大眾葬儀」

「大眾」特別指被壓迫的階層,也有最貼近群眾的蔣渭水與庶民平等之意,蔣渭水要求「臺灣民眾黨」要有「民眾第一主義」的精神,黨員要做民眾一樣的模樣,要走到民眾裡去。「大眾」也是民眾黨「民眾」的代稱,民眾黨被解散後,將「民眾講座」改為「大眾講座」,繼續潛行的活動,民眾黨的幹部也是「臺灣工友總聯盟」的幹部,大眾葬儀由「臺灣工友總聯盟」主導,葬式卻是「臺灣民眾黨」的黨葬。

師法孫中山式葬式,並特冠以「臺灣」之名

「臺灣民眾黨」心儀孫文革命成功,孫文奉安大典,臺灣民眾黨曾派謝春木、王鐘麟赴南京,敬獻花圈。殖民地的臺灣人視孫文為世界弱小民族之父。

蔣渭水逝世三天後,8月8日,蔡培火、盧丙丁、許胡、白成枝、張晴川、陳其昌、陳隆發、黃師樵、廖進平、林世昌、賴金圳以及宜蘭籍的李友三(工友總聯盟的主幹)、石秀源、蔣渭水的胞兄弟來福、渭川等同志,在大安醫院開磋商會,師法孫文的國民體制葬儀,決議舉行「故蔣渭水氏之臺灣大眾葬葬儀」,並特別冠以「臺灣」之名,分工分組設葬儀委員,不設委員長,以合乎「大眾」的葬式。8月10日,各社會運動團體代表續在大眾講座集合討論,11日,再開葬儀委員會議於大安醫院,滿場一致贊成舉行「大眾葬」。

警察干擾,禁讀遺囑、吊辭

8月23日,葬儀當日,一大早,臺北醫師會、大溪革新會、臺北勞動青年會、萬華勞動青年會、赤崁勞動青年會、大同促進會、臺南店員會…等全島各地自動來參加的會眾五千餘人,將臺北大稻埕擠得水洩不通。道路兩迸,吊旂、吊聯、花環蔽空,無論身著白袍、臺灣衫、整齊西裝或頭戴大甲帽、戴斗笠的,服飾雖然不同,共同的特徵是袖纏黑布,莊嚴而肅穆。向總督府展現了蔣渭水「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遺訓猶存,反抗強權濟弱扶傾的「蔣渭水精神」不死。

午前6時,工友總聯盟護衛,葬儀委員執紼牽引,靈櫬由大安醫院進入永樂座告別式場,午前8時,典禮開始,臨監警察藉機干涉各團體寄贈花環的排列,要求檢閱包括島內及遠自東京、大連等島外寄來的二百餘通吊文、吊電,當場削除吊詞字句,禁讀遺囑、吊歌,企圖斬斷亞洲民族血肉相連的自決的風潮。

永遠走不完的葬儀行列

告別式結束後,「故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葬儀」之靈旛當先,依次音樂、吊軸吊聯、花環、遺像由文山勞動青年會護送、護衛工總聯會員數百名,同志及會眾,四人一列步行,井然有序,行進中陸續有人加入,隊伍好似永遠走不完。工友總聯盟也派出百餘名手持旗子的整隊員,整理行列。庶民體制的葬儀,徒步與僅有的幾輛自行車,但是盛大的場面,卻有「國葬」的規格,更超越「國葬」的意義。

不顧總督府強烈的警告,圍列堵道的民眾越來越多,街道兩旁的商家休市,擠在陽台上居高臨下觀看這有史以來最崇隆偉大的葬儀。葬儀行列特地巡禮臺灣非武裝抗日的大本營,前文化協會的本部(蔣渭水行醫的大安醫院),繞行回顧「臺灣民眾黨」暨「臺灣工友總聯盟」本部。

最貼近群眾的蔣渭水,在大直山公共墓地,埋在這塊心繫懸念的土地上,與庶民大眾黃塵共今古(註:蔣渭水埋骨十年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總督府以徵收做要塞迫遷塋域,蔣渭水靈骨暫厝關渡慈航寺,戰後,1952年,由昔日同志出版《蔣渭水遺集》募款,遷葬於台北六張犁芳蘭山麓)。

全島同聲哭渭水

以地主階層為主的「臺灣自治聯盟成員」,以及無法到臺北參加大眾葬儀的同志,也在全島各地舉行哀悼儀式。

宜蘭是蔣渭水的鄉里,鄉親們更是異常哀痛,由農工各團體及蘭陽三郡下的有志者發起,大眾葬儀之前,8月20日,在宜蘭街大眾講座開追悼的大演講會,講演的辯士有陳金波、林火木、陳天順、林璋、楊來生、蕭阿乖。不但「全島同聲哭渭水」,甚至於上海、廈門都有自發性的追悼會。高雄的追悼會,派來監視的小川特高警察課長及數名的特務,還特地起身向蔣渭水致敬。

好久沒聽到『團結真有力』的呼聲

「一代熱血男兒」一蔣渭水,時人稱為「臺灣第一反」、「臺灣社會政治運動第一指導者」、「解放菩薩」,蔣渭水不擁抱現實主義,始終堅持理想,總督府御用的《臺灣日日新報》,對於蔣渭水的逝世亦流露尊崇之情,「回顧一生,堪稱異議份子而受人矚目」、「從他於大正九年創設「臺灣文化協會」,直到病倒前,經常挑戰臺灣總督政治」,日人經營的《新高新報》以「臺灣人救主蔣渭水長逝」為題,哀悼其廿年辛苦爭平等,半世紀奔馳倡自由;反動的《經世新報》則以「熱血男兒,渭水之後,更無渭水其人」評價蔣渭水。

少了蔣渭水這一位具有前瞻眼光,動員能力十足,擅長打組織戰、國際宣傳戰的「真劍解放」鬥士,臺灣的社會運動漸趨沉寂。當時的《臺灣新民報》也不自禁的流露「好久沒聽到『團結真有力』的叫聲了。」

一九三一年代,「自覺年代」就此劃下暫時的休止符。

紀錄片出土漫長曲折路

在有心人的保存下,紀錄片最近重新出土,讓吾人得以穿越時空,感受凜冽的浩然正氣,不屈的民族魂,以及這塊土地當時的心情。

景仰蔣渭水,蘇家父子二代用心保存74年

保存此珍貴紀錄片的蘇聰明先生,每當談起此紀錄片的由來,眼神裡就充滿著歷史的光彩。

蘇聰明今年75歲,影片拍攝時還是嬰兒,父親蘇家財擅長用毛筆修飾人像,被在大稻埕真開寫真館的日人真開利三郎網羅,募款協助拍攝葬儀實況。蘇聰明表示,當時攝影器材非常昂貴,拍攝此影片的經費,相當於大稻埕一間店面的價錢。光復後,蘇家財因緣際會,接收了這捲貼有總督府封條的影帶,密封的鐵盒已經銹蝕斑斑。

賽璐珞材質的脆弱影片,超過攝氏四十度就會自燃,要防火兼顧防潮,又要冒著被捕被關的危險,這段塵封回憶,奇蹟似地蘇家父子二代保存了74年。

據蘇聰明先生表示,此影片僅在1951年,蔣渭水逝世廿週年在臺北第一劇場紀念會上播放過一次,因操作失當,許多影格被捲壞,令其疼痛不已。

蘇聰明先生重新訂製了不鏽鋼盒,密封影帶。當錄影機剛引進臺灣時,隨即以高價將影片轉錄成Beta、VHS和可供電視臺播放的三種影帶規格,夫妻二人輪流全程監看整個轉錄過程免遭盜拷,並將母片與成品分處典藏,確保安全無虞,爾後又將錄影帶轉錄成DVD數位影像,可謂費盡苦心典藏。這不僅是蘇家珍視臺灣歷史文物,也是景仰蔣渭水崇高人格。當時,因技術及規格問題,蘇聰明先生將影片轉錄成錄影帶時,未能全格取像,這是遺珠之憾。

 宜蘭山水、渭水故居入鏡

好山好水的噶瑪蘭中孕育了蔣渭水。蔣渭水短暫40年又6個月的人生,二分之一在宜蘭度過,漢民族的氣節與抗爭精神都在此啟發,先受教於為文諷政的張鏡光,再以二年的時間跳級自宜蘭公學校(今中山國小)畢業。1910年,負笈總督府臺北醫學校習醫,學生時代就在宜蘭設置讀報社、更設置文化講座、臺灣民眾黨宜蘭支部,支援農民運動、青年運動,與宜蘭有深厚淵源。

飲水思源,影片的開頭有宜蘭家鄉山水的景緻,以及蔣渭水與家族在巽門故居前(昔渭水路)的合影,老舊的紅瓦紅磚閩式建築,土地係租賃,顯示蔣渭水的出身寒微,而身著臺灣衫的蔣氏家族,表現強烈的漢民族意識。

黑白影片,民眾黨旗誤為國民黨旗,宜縣府失之交臂

因年事漸高,二十餘年前,蘇聰明先生欲以一間店面的價格轉讓影片,蔣渭水後代無力承受。1995年,蘇聰明先生遂轉向宜蘭縣政府求售。

惟縣史館評估後,認為:蔣渭水在臺灣史上有極其重要之地位,影帶具有無上價值;惟出價五、六百萬元,非縣府所能處理,建議由民間團體發動捐贈或建請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洽購,因蔣渭水生前崇仰中山先生,去世後其靈柩亦以國民黨黨旗覆蓋故也。

黑白的影片,讓宜蘭縣府將「上青下紅中央白日」之「臺灣民眾黨」黨旗誤為中國國民黨之黨旗,未再積極運作,也與此影片失之交臂。

覆蓋被禁黨旗,挑戰總督,影片被禁

 

按1931年8月5日晨7時30分,蔣渭水因傷寒症,驟逝於臺北醫院(今臺大醫院),遺骸旋即被秘密覆蓋「上青下紅中央白日」之黨旗,「青即全民運動,紅即階級運動,白日即太陽,乃表示光明之意義。」民眾黨自詡為革命的政黨,欲師法中國革命成功的模式推翻殖民體制,此旗係蔣渭水所設計,卻被總督府禁止發表,依據當時的法令式不准使用。然而此覆旗儀式,意味著蔣渭水的抗爭精神,仍繼續挑戰總督府的權威,也成為紀錄片被總督府禁絕的原因之一。

 

傷寒是法定傳染病,8月5日當天,火化前舉行的「假告別式」,以及8月23日正式的大眾葬儀,蔣渭水都被覆蓋核准的「青天三星滿地紅」黨旗。依蔣渭水當時的設計,紅色象徵以熱血解放殖民地的束縛,青色即黑色,三顆星代表民眾黨「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廢社會制度之缺陷」的三大綱領,將突破政治的黑暗,帶來光明的前途。

 

二次崇隆告別式,晴轉雨,老天同悲

覆以兩面不同的民眾黨黨旗,千餘人及五千餘人的二次崇隆告別式,二次的葬儀,行列行進中,都突然傾盆大雨,同志涕泣,老天同悲,這應是歷史上的唯一,也表示蔣渭水當時在人們心中的特殊地位。

改朝換代,紀錄片炙手可熱

2000年的總統大選,陳水扁在接受民主進步黨提名的演說中,以蔣渭水的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呼籲攜手開創臺灣民主政黨輪替的新紀元。2001年,改朝換代之後,蔣渭水的事蹟從歷史灰燼中再度發光發熱。中央舉辦蔣渭水逝世七十週年、臺灣文化協會創立八十週年紀念會,公共電視臺亦開拍《臺灣百年人物誌》蔣渭水傳。各方人馬均曾向蘇聰明先生商借大眾葬儀影片,皆因價格太高打退堂鼓。

 

1915年蔣渭水醫學校畢業後,曾回宜蘭醫院就職內科,1916年,原本準備在宜蘭街開業行醫的蔣渭水,為了要結交天下豪傑,從事醫國醫世,替民族把脈的志業,遂在臺北市的大稻埕行醫。大稻埕是蔣渭水從事社會運動的據點,也是舉行大眾葬儀的所在,隨著葬儀行列行進,臺北市的街景也一一入鏡,此影片也是臺北市珍貴的文化與歷史資產。在臺北市文獻會副主任委員莊永明先生的努力下,文化局專員謝英從與蘇聰明先生簽署了轉讓承諾書,然而購買之際,龍應臺局長突然辭官,此事遂不了了之。

 

臺灣新文化運動館的鎮館之寶

 

2003年,臺灣大學外文系主任,文學家廖咸浩教授接掌臺北市文化局,廖局長籌畫要在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大稻埕,成立臺灣新文化運動館。

 

謝英從先生素對臺灣歷史著有研究,被拔擢為臺北228紀念館館長,「自覺的年代-臺灣民眾黨特展」揭幕時,蔣家後代向廖局長提出搶救大眾葬影片的建言。廖局長喜出望外,因為領導臺灣新文化運動的蔣渭水,被時人稱為「文化頭」,此影片正可做為臺灣新文化運動館的鎮館之寶。然因索價不斐,廖局長要求重新閱看評估。

就在約定的前一天,蘇聰明先生突然捨不得割愛,推託其父託夢不得出售,並言欲高價收購之有力人士,不知凡幾,只是不忍影片被拿來轉售圖利,冀望遺物能歸蔣家後代。蘇先生所言屬實,數十年來其影帶盒上,一直貼有蔣家的聯絡電話。

蔣家後代積極籌款,經漫長的等待與再三議價,蘇先生終於同意降價讓售,蔣家也了卻先人遺物終落葉歸根的心願。

然而永久典藏的設備、母片的清洗、再製,重新取像、轉錄、配音,種種的經費,非蔣家所能負擔,由官方接手,仍最為適當。

臺北市文化局亦表達動用第二預備金立即承購的強烈企圖心,認為日治時代,臺灣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是世界弱小民族覺醒,對抗帝國主義的一環,與當時世界潮流亦步亦趨,這珍貴具時代意義的紀錄片,不但後代子孫要看,也應讓全世界都能了解,且提出增拍日治時代臺灣社會運動歷史背景的介紹,以國語、閩南語、客語、日語與英語,五種語言DVD版本公開發行,並願意拷貝母帶一份給蔣家紀念。

蔣氏家族認為以蔣渭水的歷史地位,此紀錄片是屬於全臺灣人的,不是蔣家私有的,因此成全了臺北市政府的美意,也不必再竟日擔心影片去向。

(文/蔣朝根)


1927年2月,面臨臺灣文化協會分裂之際,蔣渭水(蔣老番遺像起右二)
返回宜蘭巽門故居,參加父親的告別式。(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臺北醫院(今臺大醫院),被秘密覆蓋禁止的
「上青下紅中間白日」之「臺灣民眾黨」黨旗。(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大稻埕商家休市哀悼,街道擠滿參加大眾葬儀之人潮,掛滿各友誼團體吊旗。
(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警察(右下戴官帽者)干涉爭相圍堵觀看蔣渭水大眾葬儀之群眾。
(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會眾佩帶黑布,葬儀委員執紼,蔣渭水靈櫬行經臺北「明治橋」。
(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蔣渭水哲嗣松輝(右二),手捧覆蓋「臺灣民眾黨」三星旗之蔣渭水骨灰罈,
由蔣渭川前導,抵達大直山麓。(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1931年8月23日,「蔣渭水氏臺灣大眾葬葬儀」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