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晃榮(作者為生化博士,台灣自然醫學研究會會長)
最近台灣登革熱的疫情逐漸蔓延,並有形成本土化的趨勢,但疫苗的研發需一段時間,況且一旦研發成功,病毒是否已突變而不適用也未可知,所以期待疫苗不如改用其他有成功例子的方法,順勢療法是其中一法。
順勢療法(Homeopathy),又叫同類療法,是利用含有微量天然動植物或礦物以及能量稀釋液,刺激人體產生自癒系統,以達到治病效果的療法。
順勢療法起源與歷史背景
順勢療法是「自然療法」的一種,在歐美地區某些國家已視為正統醫學之一,但包括台灣在內的大部分國家均歸類為俗稱「另類療法」的一種;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主張推廣的未來四大醫學,順勢療法即是其中一項。
順勢療法所使用的小糖球,近年來已融入生物技術的天然物萃取、精製及奈米化科技,也使得順勢療法與近代生物醫學得以接軌。
順勢療法的英文Homeopathy,是由希臘文轉變而來由Homois(類似的)以及Pathos(疾病)兩字合成的,其觀念最早也是來自希臘。西元前5世紀希臘出現了被封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他認為人會生病是由於自然力量,因此治療疾病必須靠自身的自癒力,醫生只是從旁協助。他並提出以能產生相對或相反症狀的物質來治療疾病,這是歷史上最早的順勢療法觀念。
實現希波克拉底的構想,創立順勢療法的人則是18世紀末的德國哈納門(S. Hahnemann)醫師,1790年哈納門閱讀了有關的醫學論文,金雞納樹皮的成分之一奎寧可用以治療瘧疾,他靈機一動,自己做了一項測試,他在沒有任何疾病情況下服用金雞納樹皮,結果產生了許多與瘧疾相似的臨床症狀,如忽冷忽熱、盜汗以及焦慮等,於是他認為治療疾病有效成分應會在正常人身上發生該項疾病,所以他就發現了同類療法的原理,即「以同治同」(與以毒攻毒相近),從此逐漸確立了順勢療法的基礎。
往後的50年,哈納門連續試驗了上百種順勢藥物,但卻發現了這種類似以毒攻毒的方法,所產生的藥物有中毒問題,所以哈納門開始進行了藥物稀釋的試驗,他將順勢藥物稀釋,也就是減少藥物用量,期待能完全消除因藥物所引起的中毒現象,最後導出了順勢療法非常重要的理論,也就是「無窮微量法則」。
而經過無窮稀釋之後,稀釋液中已沒有具治療作用的分子,只留下所謂「信息」在內,這些訊息進入病患體內後仍能發揮功能,但因為目前主流醫學的實證科學尚無法解釋訊息的真相,所以許多西醫人士對順勢療法仍抱懷疑態度。
順勢療法的發展與生物技術
1.順勢療法藥方的製作
依哈納門最原始製作方式,包含了幾項流程。首先是材料的選擇,先將動植物材料切碎,礦物材料需磨碎,放入容器後再加入酒精與蒸餾水混合液(通常為9:1,但視情況而異),混合後若材料是礦物質要立即進行下一步驟,動植物材料則需浸泡萃取幾週,此期間要時常搖動。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2015年9月【直銷世紀】273期,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粉絲平台,或至直銷世紀市集購買紙本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