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的原始創意,就是縮短廠商與消費者的距離,那麼我們終極的使命就是:提供優質產品、人性的服務、建立與消費者的長期互動關係。
文◎劉樹崇
直效行銷(Direct Marketing)是近半世紀來的一種通路趨勢,它是製造商把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跳過了代理商及中間商的通路模式,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概括來講可分為人員銷售(Personal Selling)、多層次傳銷(Multilevel Marketing)、自動販賣機(Vending Machine)、目錄行銷(Catalogue Sales)、電子媒體行銷(Media Sales)、網路行銷(Internet Marketing),所以接觸直銷通路已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若能回顧過去50年來的一些直銷相關重要事件,鑑古知今,有助於對直銷產業有更深的瞭解。
■ 50年代
我住在台南鄉下,那時診所或西藥房並不普及,我們兄弟姊妹若在半夜時發燒,媽媽就從掛在牆壁上的藥包袋,拿出退燒藥給我們吃,先把燒退下來,隔天再帶我們去看醫生。我記得當時有一位老先生騎著單車,每兩個星期到我們家補充藥包,這就是所謂的人員直銷。
■ 60年代
一早報童送報紙或牛奶,還有菜市場一些農民把自己種的青菜或竹筍擺在路邊賣,下午老榮民吆喝著賣山東饅頭,以及晩上推著三輪車叫賣杏仁茶的笛聲;還有在收音機的節目段落,會播放政府節育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這些回味無窮的生活點滴,反映了那個時代,基層的直銷人生。
■ 70年代
賣房子的廣告傳單,會夾在報紙裡或請工讀生塞入你家信箱,雖然雜貨店、五金行仍是大家買日用品的主要通路,但多數人更喜歡到國軍福利站買嬰兒奶粉及紙尿布;同時,有線電視開始普遍,我認為五燈獎在當時是最典型的置入性行銷,透過歌唱比賽,評分卻用田邊藥廠的Logo來顯示,這個時段是星期日晩餐後家家戶戶選看的熱門節目,難怪那時除了大同寶寶以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田邊製藥的五個燈商標。
■ 80年代
我還記得謝東閔省主席提倡的「客廳就是工廠」,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在客廳裝配加工聖誕燈,為國家賺取不少外匯;在這時,直銷界發生了台家事件,台家公司利用多層次佣金鼓勵拉人頭,吸引會員加入推銷清㓗用品,但因產品單價高及不容易銷售,又因退貨、退出遭拒,爆發重大社會事件,因而登上媒體頭條,在純樸的民風下,影響社會大眾對傳直銷的印象。
同時1982年,2家跨國直銷公司安麗、雅芳登台設立分公司,首先把美式直銷營運帶入國內;除了這2家公司之外,大家應還記得我們都為小孩買的幼教百科全書,最典型的就是台灣英文雜誌社的直銷大使深入家庭,尤其是媽媽大軍介紹套書給家長,建立良好的人員直銷服務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那時政府尚未解嚴,未能成立民間社團,所以台英社董事長陳嘉男登高一呼,在同年也找了台英、安麗 、雅芳、怡樂智、松柏、統健等直銷公司,成立「直銷聯誼會」,每個月老總們聚會,除了聯絡感情,並交換經營訊息,這是以後直銷協會成立的濫觴。
■ 90年代
這個年代,因為台灣經濟的開始起飛,以及政府1987年的解嚴,這10年是非常熱鬧的年代,直銷同業有20多家公司,沿襲世界直銷協會(WFDSA)的章程,在1990年向政府申准中華民國直銷協會(TDSA)正式成立。
這是第一個直銷產業的社團組織,除了同業之間的聚會砥礪,其中最特別的是所有參加協會的會員公司,均須遵守「商德約法」(Ethic of Code),彼此不惡意攻訐、不挖角,並注重保護消費者及員工利益,這個規範比法律還高標,協會內並成立一個商德委員會,除了宣導商德外,還處理同業之間的糾紛,所以協會的成員都非常自律,愛惜羽毛,並以加入協會會員為榮;但不幸的是,在同年爆發了鴻源機構非法吸金的重大社會事件,再度把直銷汚名化了。
我們常講「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有鑑於此,政府在1992年成立公平交易委員會時,在公平法下設立了「多層次傳銷管理辦法」,載明什麼是合法傳銷以及應遵守的權利義務,規定實施傳銷業者都須在營業前核備經營計畫及產品制度等內容,並每年回報公平會營業規模。從此以後,不論外商或本土商,相繼投入這個產業,致使產業規模從1992年的230億到2001年的385億,經營家數從139家暴增到215家,參加人數從119萬成長到392萬人。
有了清楚透明的遊戲規則,投資者當然願意投入這個市場,進而帶動就業與經濟的成長。整個產業的發展,除了有賴產業經營者的投入外,政府的支持關注,還有學術界的參與,所謂產、官、學三個支柱合力向上,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
1993年,李久慈先生創辦了《直銷世紀》雜誌,這個專為直銷產業報導的刋物,過去23年來蓽路籃屨,從趨勢論壇、經營策略、人物報導及業者活動,成為專業領航的媒體,廣受讀者喜愛。還有黃俊英教授在1993年成立「直銷市場發展學會」,1998年陳得發教授成立中山大學直銷學術研究中心,並在2005年成立「中華直銷管理學會」,過去10年舉辦數十場直銷學術論壇,邀請兩岸業者、教授及學生發表論文,實務與研究相互交流印證,這種產官學良性互動的模式,堪為其他產業界的典範。
■ 2000年代:若說90年代是嬰兒期,那麼2000年代則是青少年期。世界前20大直銷公司紛紛進軍臺灣,有美系丶日系丶韓系丶中系丶東南亞系及本土系統,各路人馬百花齊放,經過業者的戮力經營,到2010年,產業營業總額成長到608億,經營家數334家,參加人數572萬人(未扣除重複加入直銷事業者),產業規模幾乎呈倍數成長。
- 2010年代:整個產業經過20年的洗禮,開始進入壯年期,到2014年,營業額達到752億,營業家數到374家,參加人數有216萬人,這裡的參加人數是扣除重複加入而計算出來的,佔總人口數的9.2%,換句話說,臺灣人口每百人就有9位是直銷公司的會員。
有幾個數據值得一提,63%是女性參加人,營業產品項目中保健食品佔總營業額的58%,美容產品佔16%,清潔用品佔5.6%,營業額超過10億的有15家,佔總營業額的67%,這正是所謂的20/80法則,大者恆大,而80%的家數其年營業額不到1億。另在2014年1月29日,多層次傳銷管理辦法從行政法提升為正式法律位階,新法的修正更符合時代潮流及順應民意。
接下來在2014年12月,成立多層次傳銷保護基金會,由林宜男教授擔任第一任董事長,其主要功能在調處傳銷業者與傳銷商的糾紛,以及協助舉辦教育訓練活動,以增進對多層次傳銷法令的瞭解,對於整個市場的運作,多了一層保護作用,也讓整個產業更健康發展。
2014年還真熱鬧,除了傳銷法及保護基金會的出爐,同年4月,產業成立傳銷公會,由雙鶴公司古承濬總裁擔任創會理事長,有149家業者公司加入公會,公會也扮演著與政府溝通橋樑丶教育訓練及公益活動。
雖然在2000年代有電腦與網路的興起,近來又有電商的竄起,整個通路型態已主要切割成了雜貨店、便利商店、超市丶大賣場、百貨公司丶加盟、專賣丶電商及直銷,但無論科技發展到何種地步,我們應抱持「科技是為人性而服務」的理念,而不是我們為科技所役,回到直銷的原始創意,就是縮短廠商與消費者的距離,那麼我們終極的使命就是:提供優質產品、人性的服務、建立與消費者的長期互動關係。
今天回顧台灣直銷史,這個三贏及利他的本質,應該是我們每位直銷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您說是嗎?
(原刊載於2015年11月【直銷世紀】275期,欲購買紙本雜誌,請至直銷世紀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