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導遊+照服員——你願意讓「斜槓司機」照顧爸媽嗎?
「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年長者減少出門次數的主因之一就是雙腿沒力。當長照2.0只能依病況最多補助4趟來回車程,你願意請一位能帶長輩看病、出門玩,還有專業照服員執照的「三照一身」計程車司機來幫忙嗎?
台灣的人口結構,正出現巨大變動,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二股力量夾擊之下,台灣的經濟、社會與國家競爭力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亂流與海嘯。台灣去年與今年的人口統計,出現了三個歷史首見的重要轉折。
一是2017年底,老年人口首次超過幼年人口;二,2018年2月的人口成長,第一次出現了單月負成長,死亡人數高過出生人口;第三是2018年3月底,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超過14%,正式宣告台灣從「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預計即將於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20%的總人口數)。
很快地,從台灣未來年表看30年後的社會面貌,將會是三隻腳的人多於二隻腳的人--拿拐杖的銀髮老人多過於兒童與青壯年人。本篇文章將專注於台灣老化社會後交通服務的未來想像。讓我先從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的一位「三照一身」好朋友--張司機談起。
比你還會照顧雙親的計程車司機
張司機是一位居住在花蓮的女性司機,年紀約40餘歲,她的名片印著「接送/導遊/長照」三種不同職銜。開車之前的職業是居家照護人員,領有專業的居家照服員證照。她當司機是有原因的。因為居家照護工作的需要,她發現長者個案有外出就醫、探親、購物等需要,但卻苦無好的交通接送服務,造成老人家久而久之不願意出門,也因為少有機會出門走路,進而導致身體的弱化。
張司機深覺,老人家若只有居家照顧,似乎太過靜態與被動,更應該帶領他們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或戶外活動。所以張司機後來便考取計程車駕駛資格,買了一台可以讓老人家直接坐著輪椅上下車的無障礙計程車,開始做起到府接送的溫馨接送情工作。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
後來張姓司機發現許多老人家都渴望結伴外出旅遊,但是因為交通不便,所以苦無機會。張司機看到銀髮旅遊的需求出現,後來更報名了觀光導覽人員訓練課程,並考取觀光導覽解說員的國家執照,開始了她的「三照一身」斜槓司機人生。如今,她的計程車司機名片上,印有居家照服員與觀光導覽員的專業證照資格。
解決銀髮族最大難題:難靠自己出門運動
對老人家而言,可以外出從事各樣的身體活動,是減緩老化的最佳預防對策;對社會而言,也是降低醫療費用與社會支出的重要公共政策。可惜的是,老人家外出的寸步難行,卻是目前台灣老化的社會寫照。
美國《預防》雜誌總結人們的長壽跡象之一:從走路便可判斷人的健康狀況。如果一個70–79歲的老人,一次可步行約400公尺 ,就說明其健康情況至少能讓他多活6年。老人每次走的距離愈長,速度愈快,走得愈輕鬆,那麼他的壽命就愈長。
(取自Shutterstock)
根據「愛長照服務平台」,近年來已有研究發現,在體重穩定的人身上,40歲後肌肉質量大約每10年減少8%;從70歲開始,肌肉質量的減少更會提高至15%,而因疾病導致長期臥床的長輩其退化的幅度更為加劇。
因此在活動限制的情形下,肌肉萎縮進展十分快速,而最先受到影響的,便是位於下肢與背部的抗重力肌。其他肌肉也會因為肌肉負重的改變,跟著陸續受到影響;再加上站立本身即是維持肌肉結構與功能的重要刺激源,所以當降低了腿部肌肉的負重後,肌肉質量也將快速地減少,故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人,肌力下降和行動不便等現象,也就接踵而至。
另外,根據美國健康雜誌報導,60歲以上年長者如果每個禮拜三天、每次走路超過45分鐘,會具有較好的認知功能。健走時,若能邊走路邊配合呼吸,可以活絡全身血液,並使腦部循環順暢,進而預防健忘及老年癡呆。故鼓勵老人家適當的外出,增加運動機會,有策略性的增加運動量,不僅可以維持或提升年長者的肌肉量,減少臥床、肌肉萎縮的可能,更可以讓年長者增加社會參與,促進正向心情,達到真正的樂齡人生與在地老化。
長照政策有顧到長輩的出行需求嗎?
但從政府長照政策的交通補貼來看,目前可以說是完全忽略年長者的「行無礙」需求。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2009年的長期照顧10年計劃1.0--交通接送服務趟次約14.7萬趟次,到2017年已經增加到36.7萬趟次。8年的交通接送服務趟次增加了2.5倍。這個數量還是在長照1.0政策之下,僅給付給第四級以上的中重度失能者,並限定為就醫或復健之使用,不包含社會參與等目的。
相對應於今年啟動的長照10年計劃2.0--交通接送服務補貼規定,政府同樣規定僅補助中度、重度失能者使用類似的復康巴士交通費,每趟依「各縣市長照交通接送補助基準分級表」規定補助如下:(1)第一級:每趟最高補助210元;(2)第二級:每趟最高補助230元;(3)第三級:每趟最高補助250元;(4)第四級:每趟最高補助300元(依距離而分屬不同級距)。並且每人每月最高補助共八次(來回4個趟次)。
長照2.0的目標之一是銜接前端初級預防功能,目前政府的長照政策卻只限制於補助中重度失能長者的「就醫」與「復健」之使用,忽略了年長者的社會參與和社交所需的外出移動,長期將加速醫療健保所需的整體醫療費用,下一代未來也勢必付出更大的上一代扶養代價。
每人每月最高補助8次的補貼額度表。(點擊可放大;截圖自衛福部)
回到張司機的「三照一身」工作。有著鄰家女孩笑容與開朗個性的張司機和我分享,他因為自小就喜歡和老人家在一起,也十分有老人緣,所以很年輕時,就選擇投身於長期照顧的工作。但在照護機構中,她看到年長者的生活並沒有尊嚴,被十分無禮的對待,過著沒有太多生活品質的照顧生活。
後來她選擇離開照護機構,成為一位自營的計程車駕駛,經營著自己的老人接送服務,提供老人家應得的生活照顧。平時除了開著無障礙計程車,執行著居家照護工作之外,平日可以利用無障礙小黃載送這些年長者就醫、就診、購物與外出訪友,周末假日還可以載長年者全家一同出遊。也因為有居家照服員的資格,她對老人家的移動、飲食與生活小細節(例如無障礙廁所、無障礙餐廳、無障礙飯店、無障礙景點等)特別留意,成為年長者的旅遊好伙伴,長輩也將她視為自己的女兒一般對待,而不僅是一位開車的司機。
想像「少子化」與「高齡化」的未來台灣,老人在社會中的居住情境可能大多數都是相依為命的老伴或獨居老人,而陪伴他們的將是竉物或機器人。那時候的交通服務想像為何呢?或許像張姓好友的斜槓司機人生,將是未來的主流。
屆時的小黃,將不再只是開車的司機,而是銀髮長者的貼心照護者與外出的溫馨陪伴者。
關於作者 侯勝宗/預見未來
侯勝宗博士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與「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研究興趣為動態競合、社會創新創業與科技驅動的服務創新。近年來研究方向著重於從共善創新角度,探索共享經濟與未來社會。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文章來源:天下雜誌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