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母親20年的吳若權:面對無常,記得「盡份隨緣」
- 三月 07,2018
- FILED UNDER:美好的告別
愛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
文/陳莞欣 攝影/日日寫真工作室 場地提供/Something 二三事
人的生命中,總會有幾個分水嶺般的時刻。某次事件的衝擊力道巨大,乃至於我們的人生,自此被劃分為「在那以前」和「在那之後」。翻過山嶺,人生已是截然不同的風景。
對作家吳若權而言,人生被一刀切開的日子,是20多年前的端午節。那個天氣炎熱的早晨,母親上市場採買包粽子的材料。才出門不到一小時,就因腦幹出血中風而昏倒送入加護病房。雖然住院三週後奇蹟般的甦醒,卻自此失去了健康與部分行動能力。
這是吳若權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無常。
「以前遇到的人生挫折或分離,想想都是可以回復或彌補的。只有這次,精明幹練的媽媽再也回不來了。」吳若權說。
更讓人意外的是,在照顧母親幾年以後,一向健朗的父親身體也出了狀況,急診住院後4個月隨即離世。
20幾年的照顧生涯,讓吳若權從青年步入中年。生命彷彿藉由雙親肉身的衰老與逝去,讓他展開無常與告別的漫長學習。
面對無常,正是面對死亡的第一課。怎麼在反覆的無常中,學著冷靜如一潭深水,平穩而淡然?
照顧母親多年、經歷過父親去世的低潮,吳若權對於人生的無常有更深的體悟。
盡份隨緣,雖無常但不留遺憾
吳若權形容,無常就像一位老師,永遠在出其不意時出作業給你。我們以為自己準備好了,在考驗發生的當下,仍無法從容以對。
特別是近幾年來,母親變動的身體狀況讓吳若權深知,即使努力做到最好,也無法防止意外發生。好比2017年,母親在一夕之間長出一顆近7公分的腫瘤。檢查發現時已是第四期,從口腔轉移到頭頸、肺部。離奇的是,在這之前,家人天天和母親吃飯、甚至是姊姊前一天晚上幫母親洗澡時,都沒有發現腫瘤的存在。
經歷過好幾次無常的洗禮,人一定會變得比較勇敢嗎?吳若權坦誠的說,「不會。」但,每一次毫無徵兆的變故發生,他都感受到生命被深深的撼動。
既然沒有辦法阻止無常,我們該用什麼態度面對當下?吳若權認為,自己多年來的學習,可以總結為4個字:「盡份隨緣」。
盡份,指的是盡力做到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母親中風以後,吳若權的生活形態有了大幅度的轉變。他盡量三餐在家料理,陪母親吃飯。即便寫作的思緒被打斷,中午一到,他一定準時回家開飯。此外,為了不讓母親久候,他會早早起床,7點半前載母親前往醫院,當門診第一號病人。一切安排,都以母親為優先考量。
隨緣,則是放下執著。吳若權發現,母親近年來記憶力變差,常會忘記母子倆一起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像是他曾聽母親和舅舅抱怨,「淡水有家炸鰻魚好好吃,我都沒吃過。」但其實母親不是沒嘗過鰻魚,而是想不起和兒子到淡水喝咖啡配饅魚的記憶。
為至親付出,對方卻不記得。吳若權說,年輕時的自己,肯定會覺得難以釋懷。但現在的他卻認為,母親忘了又何妨?至少那個美好的當下,母子曾經一起體驗。接受自己無法事事做到滿分,反而可以自在的去愛與付出,不覺得有遺憾。
在一切都來得及時,對父母開口說愛
如同大部分台灣家庭,吳若權觀察,自己和父母間的情感交流,多數時候較為含蓄。雙親不直接說「愛」,而是在日常的起居照顧上,表現對孩子的關懷。
對於和父母的相處,吳若權有兩件特別深刻的回憶。一次是他在重考班,忘了帶便當出門。老家到補習班的車程長達一個多小時,得轉三趟公車,路途相當遙遠。沒想到他一探頭,卻發現路上有個微胖的婦人,匆匆提著便當走來。那個身影,正是為了不讓孩子吃隔夜飯,清晨5點就起床做便當的母親。
另一次,則是在他服兵役時,整整兩週沒有放假。軍服因為流汗又來不及更換,沾了一層鹽粒。平時忙碌的父親刻意上市場買了兩三斤蛤蜊熬成清湯,在探親日帶給他退火消暑。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內斂的,但有感於無常來得這樣早、變動又如此劇烈,吳若權選擇以更直白的方式,表達對雙親的感謝。
他記得,初次和母親說愛,是在她中風過後不久。某天晚上,吳若權幫母親蓋好被子,想起復健過程的艱辛與不捨,在離去前告訴她,「媽,我愛你。」沒想到母親極其自然的回應:「我也愛你。」
有了和母親說愛的經驗,當父親陷入昏迷時,吳若權同樣在床榻握著他的手,告訴他:「爸爸,我好愛你。你聽到的話,要讓我知道。」神奇的是,爸爸聽了之後,真的緊緊回握他一下。第一次說愛,也是最後一次,但仍為時不晚。
能開口說愛,就不怕談死
吳若權觀察,愛與死是一體兩面的事。有勇氣開口說愛的家庭,也會發現死亡並非難以啟齒的忌諱。
父親走了以後,吳若權開始和母親討論身後事的安排。母親起先會斥責他胡說八道,但只要有適當的機緣,他必定「軟土深掘」,釐清母親的想法。例如,同輩友人的子女送來訃聞,母親常叨念:「這子女真不孝,才停棺10幾、20天就要下葬。」這時吳若權會開玩笑反問:「媽,那你想要幾天?」
每次討論,吳若權也會讓母親知道自己對身後事的規畫:要以樹葬方式葬在法鼓山的生命園區,遺產部分捐贈,其餘依照法律規定,由母親和兩個姊姊繼承…。自己對死亡無懼,才可能打開母親的心防。
一次又一次更深入的討論,讓吳若權得以更清楚的理解母親對身後事所勾勒出的輪廓。包括從抗拒到可以接受火化,希望停棺時間久一點,不要兩週內就火化…等。在真正的告別來臨以前,盡可能減少遺憾。
真正的喜悅,往往伴隨著痛苦而來
約定採訪的這天,吳若權剛送母親到醫院回診。在此之前,他和家人花了整整10個月的時間,幾乎是停下所有工作、住在醫院裡陪母親接受腫瘤治療。
外人看來,那段日子當然是辛苦的。但吳若權說,現在的他,情緒已不再輕易隨著生命的變動而起伏。「表面上,過去10個月的我不快樂,現在應該比較開心。但其實不是。」他說。
為什麼?他引述智者達賴喇嘛的見解:感官的快樂和憂傷都只是一時,心靈的喜悅才能長久存續。而人生當中真正的喜悅,往往伴隨沉痛而來。像是臨盆的婦女,在生產過中得經歷非常大的痛楚。然而在痛楚之中,卻會生出他人所沒有的勇敢和智慧,臨受深層的喜悅。
如何煉成真正的喜悅,是無常修行最終的課題。吳若權時常提醒自己,無論生命給予的劇本是好是壞,都冷靜的抽離檢視,活得平穩篤定。就像一潭深水,偶有石頭泛起陣陣漣漪,但隨即又恢復了原本的平靜。
在達賴喇嘛和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屠圖大主教的對談中,曾說過一段話:「人生無法免除必然的苦痛與心碎,但是若能懷抱喜悅而活,雖然心碎,也不會因此崩潰。」
有此修為,縱使人生路上無常不請自來,也能泰然與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