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logo01

中歐可持續發展交流基金會

官方中文名稱:“中歐可持續發展交流基金會”
官方國外名稱:China-Europe Dialogue and Exchang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簡稱:(CE-DESD)
網站:www.ce-desd.org
註冊地點:荷蘭/烏德勒支
登記日期:2004年9月8日(鹿特丹)
公證註冊號:JVE/IK/115822
註冊號商會(烏特勒支):
官方語言:荷蘭語、英語和漢語(官方翻譯)
董事會成員:Ir.S.A. Ramsundersingh博士教授, H.A.M. Manschot博士教授和­李鴻源博士教授
主席:Ir.S.A. Ramsundersingh(獨立授權)
副­主席:李鴻源博士教授
秘書長:H.A.M. Manschot博士教授(授權會同其他董事會成員)
財務長:李鴻源博士教授(授權會同其他董事會成員)
註冊資本額:514,984歐元
總額外贊助:200,000歐元(協力廠商)
銀行帳戶:ABNAMRO,鹿特丹,荷蘭
財會:所有可用在荷蘭存檔和上報稅務局官員會計和審計師M. Van Overbeeke博士教授
核心思想:透由關注人們及其領導者、管理者的基本真誠態度的要素, 重新思考如何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世界。
目標: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環境間的和諧融合,可持續發展和諧共生,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和歐洲與兩岸可持續發展相關議題的合作和交流。
目的:對於可持續發展的專案,都要重新平衡資源, 特別是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
主要元素:在所有的資源中, 最關鍵的是生態系統中的四種基本~ 即空氣, 能源, 地球(或土壤)及水。
發展:為了確保可持續, 對話則是在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要建設一個可持續的世界, 知識是所有思想和行為的基礎, 而內在的直觀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它能讓我們看到事情全貌,並且理解它。為了建立適於人居的實相世界,可持續性的規劃,是必然不可獲缺的。
完成項目:
1,2005年北京釣魚臺國際對話論壇
2,2007年中國西安國際對話論壇
3,2009年荷蘭海牙國際對話論壇
4,2009年美國華盛頓國際對話論壇
5,博士研究專案(4年)完成可持續發展“真正的領導力”;博士發表的書,研究人文大學,烏特勒支,荷蘭;監察人Henk Manschot教授和Wolfgang Bischoff博士,Christopher莊先生,李鴻源博士,It Atem Ramsundersingh等等。
6,Tinyu陳的藝術大師研究專案論文,經濟發展領域的國際社會研究所(ISS),荷蘭海牙。
7,由HPF基金會和 Ir. Oesha Thakoerdin等主持上海昆山水月花台和
8,南京世界宗教博覽園項目。
9,Swami Veda Bharati印度校園規劃建設。
背景:世界精神文明交流基金會 (Encounter of Worldview Foundation) 為中歐可持續發展研討與交流基金會(CE-DESD)的長期合作夥伴
2001年,世界精神文明交流基金會在荷蘭烏德勒支國立大學舉辦首屆世界觀對話。旨在促進全球文化交流,150多位貴賓參加會議。
2002年,在荷蘭的Putten舉行第二次會議,會議主題是“為和平而對話”,這次會議的目標是探索對話的意義,尋找那些增進或阻礙人們展開對話的因素, 有120位貴賓出席 。
2004年,在荷蘭的Ede舉行第三次會議,旨在從大型公司和組織機構的領導人和管理者對話,在所面臨的挑戰中學習,在決策中如何運用道德原則,以及如何應對公司或組織機構內外的關鍵性挑戰,40位貴賓參加會議。
2005年4月13日,在中國北京的釣魚臺舉行第四次國際對話論壇,”2005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首次走入中國,是為解決大事而來的。並於每年定期召開,對中國將具有重大意義,可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會議邀到了來自中國、歐洲、非洲、南美洲和一些國際組織機構等約200位元貴賓的參與。--2005
論壇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CICEC)、荷蘭世界精神文明基金會(Encounter of Worldview Foundation) 主辦。中國未來研究會、中歐可持續發展交流基金會( China-Europe Dialogue and Exchang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undatio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利教育機構(IHE)等協辦。
論壇以促進各界人士及團隊的合作, 所探討的主題為“開拓創新,融洽和諧~Diving into Harmony”,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會議邀請中國國務院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孫曉郁、世界精神文明基金會主席Henk Manschot 博士教授、荷蘭社會事務部部長Aart Jan de Geus、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第一位常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席代表&第一任國家環保局局長&第一任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曲格平、聯合利華董事Ander van Heemstra、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攝影協會理事長韶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教授、 荷蘭愛琳公主及皇室成員、 世界銀行金融機構副總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利教育機構總監、世界銀行資深專案官員 任亞頓Atem Ramsundersingh、荷蘭台夫特大學宋楚瑜博士基金會執行長 &臺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中歐可持續發展交流基金會(CE-DESD) 董事兼財務長李鴻源教授、中國代表還包括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李前光、我國和外國來自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研究機構、有關公司企業、全球公用事業和慈善機構及其他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家代表等各界人世出席會議。各國的官員、專家、企業界人士都發表了重要講話。
會議是配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計畫專案的第一年,該計畫要求全球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高品質的教育,學習創造一個可持續的未來及實現積極的社會文化轉型,所必備的新型價值觀、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
彙集中外各界專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深層的對話與交流,研討我國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並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持續發展。
論壇深入探討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中,如何獲取最大機會,通過歐洲知名企業管理者的經驗分享,首次將企業責任與可持續發展關聯起來。
各行各業的管理者,都肩負了重要的歷史使命,要改造舊的傳統觀念和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確保可持續發展有效實施。0513- 061
具體議題包括:
*管理者的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實踐的關係
*海內外管理者和專家學者,在可持續發展的諸多領域中,可以相互借鑒的成功經驗,從而面對困境並需求解決方法
*計畫與市場如何協調和有機結合,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契機
*中國經濟社會在可持續發展中需解決的問題
一提到可持續發展,人們似乎感到它離現實生活有點遠,至多它也不過是領導人和決策層,要面臨的長遠問題。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公眾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們既可以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推動者,也可能因為自己的認識和舉動拖可持續發展的”後腿”,如果可持續發展整體上受損,在劫難逃者首當其衝還是老百姓。
在”可持續發展”幾乎快成為社會大眾口頭禪的情況下,在教育、商業、工業等眾多領域裡,依然眼睜睜地看到無數”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況,頻頻遺憾地發生和發展,有些個案已初現惡化跡象。
有些地方領導為追求短期看得見的政績,對可持續發展口是心非,對當地經濟發展揠苗助長。有的企業為單純追求利潤增長而不顧對社會、環境發展造成的種種危害。相當一部分消費者任憑自己的消費欲望滋長,不可控的欲望導致過度的消費和浪費。
可持續發展入口容易,入心難,而更讓人揪心的是,有些遺憾發生後,不是我們簡單地說聲”對不起”就能解決問題的。
目前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3億;人均淡水資源、耕地、森林和草地資源均不到世界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每年由於洪澇、乾旱、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巨大;同時,廢氣、廢水及固體廢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量繼續增加;專家估計,環境污染每年耗費中國2830億元。
在世界解決多元化與大變革的形式中,中國日趨成為世界經濟的熱點,可持續發展的成功,關係到了中國的現代化和未來。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孫曉郁呼籲:
“可持續發展不能只是擺在那裡不動的方案,而應該不斷發展和創新,應該是處於運動形態,要從長期著眼,建立信任、促進瞭解。”
有關專家認為:
快速發展而日趨繁榮的中國,有重複走西方工業國“先發展後高成本治理”老路的危險。
國際經驗證明,經濟起飛階段是發展中國家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最困難時期,如何做到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是我們必需思考和面對的。 論壇聚焦於此,並展開創新“對話”方式的討論進行,代表們自由地分組並進行圓桌討論,每個圓桌都配置一位元專業引言人主持和為中外參會人員安排了專業英、漢語的雙向口譯。
參會者展開廣泛的分享交流,主旨在於聆聽而不做發表意見,討論每二個小時後可自由參與到另一圓桌所隨機產生的新議題中分享與聆聽共三次,討論結束後,推派各小組代表分享對話所產生出有共識的世界觀議題。
在對話式論壇上,眾多專家都一致認為,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模式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工業化國家自身也迫切需要採取更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
在實現社會價值及和諧價值的堅強理念基礎上,發展中國家有機會形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其他可行模式。發展中國家只是有機會,但不一定會如願走上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將如何提高各領域管理者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就成為一項真正的挑戰。
世界精神文明基金會主席漢克·曼斯考特Herk Manschot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參與對話的人士均是政府、各非政府組織、企業、學術界等領域,有影響力的決策層和管理者。
來自亞、歐、美、非不同背景、不同價值觀的人聚在一起,摒棄傳統”大會發言”的老套,進行新穎而直接地”對話式”交流,能使不同領域的管理者,在最深層的思想上,交流並互相激發,並以此引起領導層面對可持續發展更為深切的關注,這是論壇的初衷,實際證明這種交流的效果非同尋常。
作為對話重要之議題,論壇總結了可持續發展對各層面和各領域的領導人的要求,探討重點也集中在“管理者在實踐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次會議的參會者為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機構和組織領導者們制訂了標準 –
~CHINA中國守則~
*C~( Compassion)~同情心,熱愛自然和他人,對目標充滿信心,和萬物生靈友好共存。
*H~( Harmony )~和諧,意味著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和自己和諧相處,發自內心地說話,平衡自身的能力,成為一個可以創造和諧的良好管理者。
*I~ ( Integrity )~正直忠誠,可以值得人們的信賴,對他人坦誠,因為領導者肩負巨大的權力。
*N~( Nature )~自然,從自然學到東西,從自然中獲得靈感,得到新的理念用來改變世界。
*A~( Action )~行動,領導者要努力向前,為目標而鬥爭,堅持維持可持續發展的不斷繼續。
~ E U R O P E 歐洲守則~
*E~( Enviroment )~環境,儘量少消耗能源或不破壞環境,卻仍舊能夠保有原來的生產獲利和生活本身的”樂趣”。
*U~( Universe )~宇宙,所有物質、事件、品質和無限空間與時間的綜合,地球只有一個,純粹科技的、工程的解決方法,將破壞自然,要接受未知的世界,用宇宙觀來超越自我。
*R~( Rule )~規矩,這意味著我們不能過於自私,不能只為自己而消耗所有的資源,而是為後代保留資源。
*O~( Organics )~有機,人們從自然所獲得的和所給予自然之間的一種平衡,尊重自然與消耗、污染和損害自然之間的一種平衡。
*P~( Peace )~和平,即對生命的尊重。
*E~( Education)~教育,最終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還需要我們用創新思維, 練習”自我管理”,在生活中儘量降低欲望和需求,來改變舊有的價值觀。
聯合利華董事會成員安德(Andre van Heemstra)說:”因為,現在消費者不僅關注產品本身,還越來越看重產品背後的東西,如企業的公眾形象,產品代表的企業文化,企業所宣導的消費行為和模式是否健康等。而一個企業如果有長遠眼光,企業利潤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可以雙軌並行的。”
除了政府和企業,民眾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也是”匹夫有責”。
“中國已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提出,而許多國家包括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還沒有在如此高的層面上強調它的重要性。”
世界精神文明基金會主席漢克(Henk Manschot) 博士教授說:中國與歐洲仍有許多領域可以相互學習、借鑒與合作,在一些清潔技術方面合作的餘地很大,健康和助學教育也是中國和歐洲可以探討的合作領域。
對民眾來說,特別重要的是要調整”西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是最理想的”的固有觀念。
擯棄”高消費,高污染,破壞性消費,透支消費”的生活方式,因為民眾認同的”理想生活方式”會左右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於 2005年在上海舉辦一次大型學術年會,也題為”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
它以綠色GDP、迴圈經濟和教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結合可持續發展中重點、熱點、難點的實際問題,和對國家發展影響最大的問題或當今社會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深入探討,從而為國家可持續戰略實施提出決策建議。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的認可。
這個國際論壇不只是“談談議題,動動嘴皮”,一些實質性的項目合作和初步行動已進入日程:
*教育方面~
向中國教育部管理者,彙報中歐間可合作的助學項目;
向政府高級官員反映探討徵收污染稅的可行性;
建議建立跨國企業環境影響評估體系;
對全球有持續發展思維的並真誠的領導人,進行培訓計畫;
建立可持續產業的標準體系;
推廣可持續示範案例;
對相關研究的贊助等。
“可持續發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
它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繫,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方面。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這樣對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專業化的概括,但是不容易強化普通民眾,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熱情和參與積極性,還需要時間和耐心的推廣。
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用“一答一問”的方式,重新闡述了這一概念,我們既可把它對照我國的市場狀況進行審視、批判,也為各級領導決策者、企業、團體和個人在說話行事前,提供了一種衡量其是否“可持續發展”的標準。
邵華主席在大會上作了題為《鏡頭錄江海 頌吾天地清——中國環境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專題演講。0513- 066
表現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圖片在大會上成為最強有力的語言。她引用了兩位元國內攝影家的作品來說明中國目前的環境狀況,兩位攝影家分別是惠懷傑和田捷硯。
惠懷傑以拍攝黃河壺口及黃土高原的風土民情享譽中外,1999年起,他開始了對黃河的全程追尋與拍攝。
在縱橫黃河流域三萬多公里的旅程中,作為‘黃河之子’,惠懷傑開始以自己的攝影作品對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作了深層思考。”
與惠懷傑同樣關注自然生態的還有一位以航拍見長的攝影家田捷硯。
田捷硯在1988年第一次背負青天俯瞰大地,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他在個人愛好裡又注入了使命與責任,開始用淩空的視角,以會飛的眼睛系統地航拍中國西部。
在空中,他感受到了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和人類生存的窘迫現實。在他的作品中,不僅表現了祖國的壯美河山、秀麗風光,也向人們展示了生態環境破壞的嚴重惡果:
過度耕作、過度放牧、過度砍伐,熱帶雨林加速消失,土地荒漠化加劇,工業廢水、大氣污染等等正在加劇吞噬人類的生存空間。
”我們也要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貢獻,共同為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努力。“
2005年9月5~6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外事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歐洲聯盟委員會駐中國和蒙古國代表團聯合主辦的“21世紀論壇—中歐可持續發展分論壇:健康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
2007年10月10日,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由中歐可持續發展對話與交流基金會和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
論壇主題為全球可持續生活方式和發展機制~發展的價值-實現可持續的文明(Valuse for Development-Towards a Sustainable Civilization),探討解決中國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力爭為世界各國更好的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做出貢獻。
會議在陝西省西安大唐芙蓉園舉行,進行了水資源管理和安全、氣候變化及適應性、能源解決、可持續生活、貿易和消費教育等主題討論u0-cus-d1-56ef2ee996a80a93e3dda70d019fd58b^pimgpsh_fullsize_distr
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由中歐可持續發展對話與交流基金會和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陝西省分會及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辦,馬來西亞吉隆玻首要領袖基金會、德國人類文化學院、荷蘭人文大學全球道德和世界公民人道主義學院、世界觀交流基金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代表處、美國的世界銀行學院、美國行星2025網路、南京液壓研究所、上海同濟大學、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北京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等協辦。
2005年首次在中國境內舉辦會議,2007年為第五次會議。本屆論壇主題為全球可持續生活方式和發展機制。
荷蘭前首相聯合國難民事務專員署前任秘書長魯德·盧柏爾斯(Ruud Lubbers)先生、荷蘭王子卡洛斯·迪·布邦·迪·帕爾馬(Carlos De Bourbon de Parma)、原世界銀行駐聯合國特別代表阿爾弗萊德·塞菲爾德·鬱納斯(Afredo Sfeir Younis)等來自中外的的80多位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學術團體、企業以及國外慈善組織代表等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會議由可持續發展對話與交流基金會主席任亞頓先生主持,陝西省副省長趙德全致辭。
趙德全指出,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陝西潛在的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陝西充分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
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上,既考慮當前發 展、又考慮長遠發展,既講求社會效益、又講求生態環境效益。
趙德全表示,在全球化趨勢下,可持續發展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的話題。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力爭“十一五”末,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分別 比“十五”末削減12.4%~10%。
來自中外的參會代表分別發表了精彩的演講,會議共有三項議題:
1.探索全球性可持續生活方式和發展機制
2.以和平且有利於生態環境方式共同生存
3.建立可持續發展、多領域合作平臺
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在陝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園召開,西安有豐富的文化和考古遺跡,在國際對話、國際貿易和其他許多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象徵意義。
參會代表既能參加國際會議,又能領略西安的文化古跡,對挖掘和弘揚陝西博大精神的歷史文化、加強環境保護、傳承生命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全球化趨勢下,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的話題。這是一個陝西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強合作的機會。
副省長趙德全在曲江惠賓苑會見並歡迎荷蘭王子卡洛斯·迪·布邦·迪·帕爾瑪殿下一行來到陝西,荷蘭王子表示很榮幸來到西安,這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並對於陝西的可持續發展具體措施非常感興趣。
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是意味著:
*每個人有足夠的資源;
*中國以正確的方式發展;
*我們對後代的責任;
*通過從小處著手來實現持續進步的偉大夢想;
*生命以一種不自私的方式延續;
*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消除貧困。
世界銀行集團資深項目官員、可持續發展和資源保護專家任亞頓(Atem Ramsundersingh)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中歐可持續發展交流基金會,要鼓勵新理念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一種方式,創造一個我們生活的世界,在其中同時可以保證,未來幾代將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的人們,能夠從中得益並感到滿意。
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保護生命的延續性,任何生命包括動、植物、人類、水和資源都應該被尊重。
建立和諧社會,推動可持續發展建設的項目,在中國、印度和亞洲等國都有歷史非常悠久並有益的傳統智慧和文化,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平衡,人們從自然所獲得的、所給予自然和尊重自然與消耗、污染和損害自然之間的一種平衡。
中國是富有的,應該利用中國有著來自5000~10000年非常悠久的古老文化、儒道方式來思考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時的智慧和哲學,來結合歐洲科技,中國有足夠有能力的人們,能夠從和歐洲的合作中學到經驗,不僅是歐洲哲學或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從歐洲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這是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優方式,但這些觀念目前還有待於變成實踐。
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政府或企業的領導者,應當對他們的領導方式和風格作出轉變,一個組織的領導人和管理者,不應使他們的工作環境成為對人們靈魂的壓抑,這是非常重要的。0513- 205
作為各領域的領導者和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需要經常保持對公眾社會及環境的熱忱,鼓勵與管理人們潛在的天賦,通過影像和多媒體來激發想像力,創造新的工業、商業等方式。
許多地方的人們在工作中非常不愉快,他們並不是發自內心地工作,工作的唯一目的,是賺錢而不顧及其它。這是因為管理者不懂得如何體恤人心,他們有時非常貪婪,在決策中不誠實,心口不一、言行也不一。
所以非常重要的是時候要機構的領導者們開始意識到要怎樣成為真正的領導者,在真誠夥伴關係下創造對話機會,並在新範例中找到可持續的解決辦法。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論壇上關注的另一重要話題。0516 141
與會的跨國企業和國內有影響力企業的領導層和管理者大都認為,如果企業單純為追求利潤快速增長,而帶來對社會和環境的負面影響,從長來看,這也是對企業自身的不尊重。
中國政府正在採取很大的努力促進可持續發展,本次參會的機構所能做的,是幫助中國政府今後以更多、更快的方式做。
中國政府應當允許和鼓勵項目投資,減少官僚主義的束縛來促進這些專案的發展,以便所有年齡段的人都能參觀這些項目,並學習他們如何在一個更加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社區、城市、建築或園林中生存。
目標是讓數百萬的人們來看到這些項目,然後學習到他們的做法,然後傳達回自己當地的社區。
如果你要解決一個問題,不要把它想成一個單個的問題,解決交通堵塞,並不是修建更多的公路能解決的。必須以系統、綜合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並解決問題,中國和任何其它發展中國家類似,正在錯誤地按照歐洲方式解決問題。
現在中國所有層次的領導者都應作出決策,保證在財富和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生活的品質,這要求作出明智的決策。
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中國有潛力來改變,並革新自己的教育體系,包括兒童教育和大學教育,方式是使人們學習在現代生活中如何實踐中國智慧。
教育體系可以向人們宣示他們如何從生活中獲得樂趣,享受生活,為何不可以消耗和污染。
為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國的教育體系經過改革的方向,可以是鼓勵更多發揮人們的創造性,在歷史上中國創造併發明瞭許多西方聞所未聞的新東西,可以使它成為外部世界的一個榜樣,其它大陸、包括歐洲都可從中學習到中國式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而今天的中國卻在複製,現在這一趨勢已經有所改變,但應讓這種改變更迅速一些,社會影響更大一些,這就是中國的力量所在。
不要追求純粹科技的、工程的解決方法,因為這將破壞自然,不要總是使用混凝土讓中國變得醜陋,多採用生態綠建築讓,和國內外工程師、經濟學家、社會科學家、環境保護者、生物學家、文化界人士、人道主義者一起合作,共同努力來解決問題,讓中國更美麗。
本次參會的機構所能做的,是幫助中國政府今後以更多和更快的方式做,這就是我們所做的示範項目所要實現的效果。
中國現在有機會來真正實現這方面的革新和進步,相信中國將可以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