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要問,在其他地方也有小咖啡館及書店的群集,為何一定要到大稻埕?在這樣一個看似沒有既有的文化聚落及固定文化消費客層,卻在這裡辛苦地經營?我的回答是:因為大稻埕是承載台灣文化意義最多的地方,它和全台灣任何一個地方都不一樣。

在台北任何一個街區,你可以盡情享受怡人氣氛,但你可以與台灣的歷史與現實隔離。在那些咖啡廳裡,你可以在那做飄邈不切實際的幻夢,或是自我滿足的創作,不必與台灣的過去和未來有任何牽絆。這也是現今台灣藝文圈或是青年文化之所以輕薄短小,而對社會改革文明進步幾乎完全使不上力的原因。

但在大稻埕,你無法不遇到台灣的歷史,每個巷口轉角,台灣歷史會在那裡等候你、呼喚你,你不得不與他不正面相遇。在這裡,你會想起那些最厚重的問題。

然而大稻程並非荒廢的廠房或破落的村莊。即使懷抱如此良善的夢想,要在百年商業區的大稻埕,經營一棟文化街屋甚至一個文化街區,談何容易?先前也有人著迷於大稻埕的魅力,想要在此開拓據點與推動整合,可惜無功而返,根本原因在於不理解大稻埕在地社會的心理及精神面。

這從有些人使用的詞彙「活化」與「再生」就可以看的出來。假使想要以一種指導者姿態,教導社區該做哪些事情提升文化或促進繁榮,但是所建議的方式僅僅是虛華不實的行銷活動或媒體操作手法,在大稻埕這樣一個做了上百年生意的地區,不僅是缺乏實益,也和在地人保守務實的作風相違背。這樣的思維和做法,很難得到在地的呼應,也就不太可能持續。

大稻埕從來都沒有死,當然也就不需要活化再生。大稻埕人口稠密,百年前就是台北最重要的市街之一,產業型態雖然偏向傳統,但有無數殷實的商號、家族企業奠基於此,經歷戰亂、政權更迭及全球經濟起伏,仍能在此生氣蓬勃地運作。當一些人出於善意的無知,想要告訴大稻埕該怎樣活化與再生,就好像把每個老人都當成病人,對大稻埕這位強健的老者,硬要施加氧氣罩,不免被這位強健的老者痛罵一頓。

大稻埕不需要活化也不需要再生,它需要的是注入新的活力,與社區共同激發領導台灣文化復興的能量。來到大稻埕興家立業,必須理解大稻埕的精神傳統,接納代代相傳的智慧。簡而言之,就是先做再說,實踐重於口號,先證明自己能夠立足,再尋求其他人的支持與協力。在大稻埕有實力、講信用的「生意人」,是被尊重的;空口說白話的「創意人」,是被質疑的。

在大稻埕,豪門巨賈與販夫走卒都有立足之地,即使是做最小的生意,只要能夠維繫生存、能夠共同促進市面的繁榮,都能得到這個百年工商業社區的接納與尊重。抱著這樣的體會與認知,我們來到大稻埕,不奢談理念,不空談創意,先從小生意開始做起。

在三年的尋覓與等待之後,2010年底,我們終於有機會承租迪化街最重要的「南街」上的地標之一,屈臣氏大藥房李家街屋之一部分,開創第一棟「小藝埕」。「小藝埕」的名稱來自「大稻埕上賣小藝」,因為大稻程已經沒有稻穀可曬,但新的世代可以在這裡獻藝、賣藝。

當然,以這個名稱,我們也是向盛世的大稻埕致敬,向做為當時整個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物產流通、社會開放、思想先進的大稻埕致敬。同時,我們也是在大稻埕為台灣開創新的文化世代,從小藝埕的帆布旗上面寫的「1920s’ Legacy」就可以看出,我們想以新世代的創造力,與那個台灣走進現代的時代精神對話的意圖。

在小藝埕,我們有陶瓷工藝品店「陶世代 Sedai Cera」,主要銷售的是本土工藝品牌「台客藍 Hakka-blue」;我們也有布藝與設計工作室「印花樂 inBlooom」,有用台灣原生動植物及傳統視覺符號作為圖案設計的自製印花布;還有以「台版日式洋風」空間設計呈現「家族記憶」主題的的獨家烘焙精品咖啡館「爐鍋咖啡 Luguo Cafe」;更有一個有挑高五米大書牆為背景,具有小型劇場設施的展演空間「思劇場 Thinkers’ Theater」。

這幾個營業體、另外幾個以此為工作基地的創業團隊,及許多充滿熱情和理想的年輕人,共同構成了「小藝埕 Art Yard」。在這裡,為了體現小藝埕與大稻埕的傳承與發揚,我們指定了五種大稻埕傳統的文化與產業資源:茶、布、中藥、戲曲、建築,做為小藝埕所營事業的要素。我們在略嫌陳舊與同質化的迪化街上,開創了一個讓觀光客驚艷,也讓左右鄰居親近喜愛的小小亮點。

短短一年間,已經有不少新書發表與創作展演在這裡舉行;也有許多媒體採訪報導,以及國內外學術文化人士前來探訪。在一本討論迪化街產業的專書中,把小藝埕與幾個知名百年企業,如乾元蔘藥行、王有記茶行及李亭香餅店等,共同列為大稻埕代表性的商家,這最讓我們引以為榮。

未來,將會有第二棟、第三棟的小藝埕文化街屋,在大稻埕出現。位於迪化街67號的「小藝埕67」,在2012年初就要開始營業,裡面將會有以亞洲民藝為主題概念的陶瓷工藝展售「陶一進」、「陶二進」,還有「天井咖啡」、東方茶與西洋茶的茶店「茶二階」、水墨書法教室「墨中間」。同樣地,「小藝埕67」也是用民間企業的方式,向私人屋主承租,經過我們的空間設計,呈現文化魅力,再招募志同道合的文化創意人,以微型企業群聚的方式永續經營。

我們已經觀察到,文化創意的社群,對於大稻埕的注意與興趣急速增加,這當然是大稻埕百年歷史風華的魅力所致,也是歷年來,在地文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而小藝埕也確實起了一個標竿與示範的作用,將會吸引更多文化創意人來到大稻埕創業。

一棟一棟的小藝埕文化街屋,加上其他落腳於此的傳統文化及創意產業工作者,融合在大稻埕的產業與文化聚落中,構成我們理想中的「大藝埕 The Grand Art Yard」。我預見在十年內,大稻埕將再度成為台灣第三波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而我們今天所做的努力,只是在為將來的世代構築一個與歷史銜接的場景。讓大稻埕變成大藝埕,讓台北成為東亞文化與文明的新震央,這就是我們今天進行手中的實踐之同時,心中所懷抱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