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腐敗之定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受到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的侵襲,產生腐敗性的變化,若變化的程度已達到不再適合人類食用(食品已變質,營養素喪失或毒素產生)就稱為食品腐敗。

   

  二、食品中的微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中常存在很多衛生上無害的細菌,徽菌及酵母菌等微生物,而此些微生物構成它固有的微生物群會引起人類與飲食障礙。

         微生物分子可分為: 腐敗微生物,使食品產生劣變病原微生物,常引起人類腸胃性疾病。

        我們平常所攝取的食品,除了特別情形外,一般都不是無菌的,通常每公克的食品中所含的細菌數為103~108,有時甚至高達106~107。即使調理好的食品,細菌數在每公克105以下,就被認為是正常,超過105以上,才會被認為有可能產生衛生上的問題。105的細菌數被認為是食品在微生物上的安全性指標。

、食品中常見的微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01

2-012-022-03

4-014-024-03

5-015-025-03

6-016-026-03

 

 

一次污染次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從生產到消費階段,都曝露在各種不同來源的微生物污染的危險中。

一次污染

        是指動植性之食品原材料在其生存中,受到其生活環境中的微生物感染或污染。一次污染的原材料,在隨後之食品的製造,加工或調理時大多會被去除,但原先的污染菌量越多,後來的殘存量也越多,所以最初的污染量有必要盡量降低。

污染

        是指食品在製造,加工,包裝,保存,運送,銷售,調理…等過程中的污染。非病原菌的三次污染會加速食品的劣化,病原菌的二次污染(再污染)危險性極大。

  所以,食品處理時的不衛生及在衛生管理不良的設施中加工調理,反而會加重之後的汙染,且有導致食物中毒之危險。

14

 

食品之變質或裂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質的氧化變質:

脂質的氧化係純粹的化學變化、紫外線、金屬等皆會加速其氧化作用。係因空氣中的氧與不飽和脂肪酸作用,最後產生一些酮類、酸類、醛類等,對人體有害之產物。

 16  蛋白質

蛋白質經過一群腐敗性的細菌類作用,而分解成較低分子的化合物,產生種種有毒物質或具有惡臭的物質,這過程稱為蛋白質的腐效。

細菌對完整無損傷的蛋白質很難引起作用,一般隨著食品本身的酵素所引起的自己消化(autolysis)之進行,細菌之活動愈激烈,

分解過程如下:

17-01

發酵與腐敗
________________

         從微生物學之觀點,發酵與腐敗皆是微生物的物質代謝,只是站在人類的角度,把不利於人類想利用的,就稱為腐敗,而把人類想利用或有利於人類的稱為發酵。

         例如從乳牛身上擠出之生乳放置在室溫下,先是產酸細菌增生,把牛乳中唯一的乳糖分解,在利用它當能源而生成乳酸等有機酸,增加牛乳的酸味,並進一步使牛乳之酪蛋白沉澱而凝固。此現象係一種發酵,但因他對人利用牛奶有不利之影響,所以通常稱它為牛奶變敗或腐敗。

        如果先把牛奶加熱殺菌,殺死牛奶中不必要的細菌,並重新加入預先純粹培養的乳酸菌,再放在適當溫度下培養,乳酸菌亦會分解乳糖,產生乳酸。所產生之酸,亦進一步使牛乳中之酪蛋白沉澱而凝固,最終牛奶亦完全凝固,此種刻意使它凝固的現象,稱為發酵。

           所以,腐敗與發酵從微生物學來看是同一件事,只是對人類有利 

     的稱為發酵,對人類不利的就稱為變敗、腐敗。

 

七、為何食品會腐敗?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易引起食品腐敗的因素可分為:

         物理因素
         溫度溫度愈高,腐敗愈快。
         濕度(水分):水分含量愈多,食品愈容易腐敗。
         光線光線會造成食品褪色及營養素破壞。

         化學因素
         氧氧會引起食品氧化作用,油脂氧化酸唄。

           生物因素
         大型鼠類
         中型昆蟲類
         小型菌類(細菌、黴菌、酵母菌)

自分解酵素

 (1) 定義:存在細胞中的分解酵素,當細胞死亡後,自分解酵素從細胞中釋出,將細胞分解掉。

(2) 自分解酵素與食品

        自分解酵素與微生物是使食品劣變與腐敗最大的原因,抑制酵素作用及微生物的生長,便可達到食品保存的目的。不過,利用自分解酵素的分解作用,亦可運用於肉的軟化,牛肉的所謂熟成就是利用牛肉的自分解酵素將牛肉分解,使食用者吃牛肉覺得軟嫩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