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

穿山甲穿山甲科(學名:Manidae)動物的通稱,又名鯪鯉,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是鱗甲目Pholidota)的唯一科。穿山甲是一類從頭到尾披覆鱗片的食蟻動物,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各地。亞洲地區分布在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貴州、四川、雲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以及台灣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

2014年7月,由倫敦動物學會主持的IUCN紅色名錄物種存續委員會穿山甲專門小組,發出警告指穿山甲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被走私買賣的哺乳類動物。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均在 IUCN 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級別提升至「極危」,全部 8 個物種均面臨絕種威脅。非法走私的活動是前所未有的猖獗。隨著亞洲四種穿山甲物種數量暴跌,走私貿易商家已轉移目標至非洲,以滿足市場上的龐大需求

描述

穿山甲為哺乳動物的一種,體長約30~100公分(12~39英寸),雌的比雄的長得短些,頭部細長,眼睛很小,無牙齒。除了腹部以外,穿山甲身上長了瓦狀角質鱗片,嵌接成行。受到驚嚇的時候,穿山甲會縮成一團,捲成球形。穿山甲四肢粗短,有強壯的爪子,便於挖洞。和大食蟻獸、花蜜長舌蝠一樣,它們的舌頭並不附著在舌骨上,其極長的舌頭可以一直穿過咽部通到胸腔中[6]。大型穿山甲的舌頭長度會超過40公分(16英寸),但直徑僅有0.5公分(0.20英寸)[7]

習性

穿山甲棲息在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的山區森林、灌叢等環境,晝伏夜出,白天睡覺時會抱成球狀。作為夜行動物,它們有良好的嗅覺以協助尋找昆蟲等食物。

分類

鱗甲目是胎盤動物,屬於勞亞獸總目的一支。在現存物種之中,本目的旁系群是食肉目,兩者一同被歸類於猛獸類。

威脅及保育[編輯]

穿山甲在非洲及亞洲均被廣泛獵殺,以作為食物及傳統藥物使用。多個物種在其原生棲地均大幅減少,包括大穿山甲、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等。所有穿山甲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表示任何從野外捕獵的商業用途均被禁止,當中為商業目的之貿易而自野外取得之印度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馬來穿山甲及中華穿山甲之標本,其年輸出配額均為零。個別物種在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均禁止出口及貿易,包括孟加拉、中國、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台灣、泰國及越南等地都有保護穿山甲的法例。例如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殺和食用,非法捕殺、走私或販賣,可被判監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嚴重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其中一名偷運穿山甲的貨車司機被重判有期徒刑12年。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