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Maker精神 扭轉偏鄉小校危機

在地Maker精神 扭轉偏鄉小校危機

作者:廖紹伶
本文取自:http://nccu.eventhtm2.com/article.php?id=89

每當台鐵火車行經花東縱谷南段,總是震得東29鄉道上的鐵軌轟隆作響,這是台東縣瑞源國中師生每天出入校園的共同印象。

瑞源國中全校僅有37個學生,是臺東縣人數最少的國中。裁併校的惡夢揮之不去,現在,瑞源國中利用校園生病的鳳凰木、修剪的龍柏樹枝製作手工筆,將樹幹殘枝延續的價值注入Maker課程,創造新路。瑞源國中想要翻轉的,不僅是偏鄉小校的裁併危機,還有社區人口外流、漸漸失去自我認同的困境。

龍柏樹枝轉動的Maker教育

瑞源國中占地廣大,花草、大樹與師生種植的玉米、地瓜田相互輝映,綠意盎然。在一次同事修剪龍柏樹的場景裡,教導主任葉俊男開始思考:這些等待焚燒的老樹枝條,能否擁有不同生命?

▲瑞源國中的校園種植許多龍柏樹(圖片來源:瑞源國中、葉俊男主任Facebook)

 拜網路科技所賜,葉主任從各校的特色課程、Maker教師社群的經驗分享中汲取靈感,利用龍柏樹枝製作手工筆的念頭在心中萌芽。

為了設計屬於瑞源的Maker課程,葉主任利用過去親戚贈送的工具箱動手實驗。然而手工筆屬獨門生意,光是探聽套件來源,就讓葉主任吃了不少閉門羹,製作細節也只能參考網路資料,在一次次失敗中記取經驗。

「魔鬼藏在細節裡,此話不假!」這是葉主任的自學心得,讓他有滿滿的想法帶著學生走進動手做的世界。

在問題情境中自我探索

葉主任心目中的Maker,是透過動手實作解決生活問題,課程更著重於師生共同經歷的討論與失敗。像是旋捲狀的龍柏樹枝,製作時必須克服不規則的樹面起伏、掌握木桿管壁厚薄以及安裝套件的扭緊程度。從發想到操作,問題導向的設計與材料包課程大不相同,動手做的樂趣在校園捲起一陣Maker旋風。

▲著重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問題的Maker教育(圖片來源:瑞源國中Facebook)

從校園老樹、廢棄課桌椅,到社區、卑南溪撿拾的漂流木都成為素材,身為美感教育種子教師的葉主任,以美感元素吸引目光,在課堂嘗試各種可能。學生開始提前到教室等待上課,甚至下課都捨不得離開,其他老師也在空堂時間玩得不亦樂乎。

▲利用空堂到教室小試身手的老師們(圖片來源:葉俊男主任Facebook)

在共同交流的氛圍裡,葉主任看見學生獲得成就感而展現的學習興趣。在傳統教學之外,陪伴學生探索自我認同與價值,是瑞源國中希望帶給孩子的禮物。

「如果校園內一棵樹的樹枝都有他珍貴的價值,何況是學校裡的每一個學生呢?」對瑞源國中來說,每個學生都是無價之寶。

▲從廢棄的樹幹殘枝帶領學生建立自我認同(圖片來源:瑞源國中Facebook)

以Maker精神摸索小校生存之道

充滿動能的工藝教室,是瑞源國中自食其力打造的自造空間。校長林銘欽爭取補助添購設備,葉主任找師傅維修陳舊的木工設備、規劃課程,還有畢業後就讀木工科的學生回來幫忙製作機具,師生共同學習的自造空間才逐漸有了輪廓。

▲利用廢棄課桌椅打造的Makerspace一隅(圖片來源:葉俊男主任Facebook)

有別於都市豐富的資金和設備,瑞源國中相信在現有條件下創造新事物就是Maker精神。為了延續課程生命,瑞源國中將眼光望向社區,目標發展為特色遊學學校,將工藝教室打造為社區共享、經營的Makerspace。

不斷摸索課程永續發展的可能,瑞源國中要扭轉的,不只是裁併校的危機,還有活絡地方的期盼。阿美族與客家文化、濕地景觀、甘蔗產業,一旦青年願意返鄉,就有更多人守護地方的獨特價值。

火炬般的龍柏,照映著師生閃閃發亮的眼睛。瑞源國中期盼開拓新路,繼續陪伴學生挖掘自我價值,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茁壯。

 

▲影片來源:MAKER聖火到台東瑞源國中!

【延伸閱讀】

瑞源國中Facebook

台東自造者社群 ─ FabLab@Taitung

● 王嘉納老師:用木工翻轉偏鄉孩子的命運

● 台版「地方消滅」 裁併小校成為滅絕農鄉的加速器?

● 先別瘋創業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Maker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