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0  

為什麼開刀房的醫護人員要穿綠色?

說起醫護人員的制服,大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是白色,但事實上,小兒科和產房的護理師有可能會穿比較柔和的粉紅色和淡藍色,而開刀房的工作人員,口罩、帽子、衣服則多是綠色的。白色給人潔淨、安全的感受,那為什麼開刀房的醫護人員,反而是「大綠人」的裝扮呢?

開刀房的綠色制服,是為了外科醫師的視覺效果而設想的,在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面對的是病患不停流血的傷口,隨著時間推進,人的眼睛對血液的紅色分辨力會減弱,甚至會產生視覺暫留,影響判斷。因此,綠色制服可以幫助醫護人員調節視覺,對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性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力。

在開刀房這樣的高壓環境下,有些醫師為了紓解壓力,喜歡開黃腔、講有色笑話是公開的祕密,雖然這不符合職場「不得以言語性騷擾」的社會認知,但多數護理人員都是採取裝聾作啞、有聽沒有到的方式來因應。

拉開開刀房一天工作序幕的第一句話,經常是醫師對護理師說:「來,來,來,戴綠帽子了!」這是一句戲謔的雙關語,通常護理師會等待醫師刷手完畢、穿上手術衣、戴好滅菌手套及口罩後,最後幫他帶上綠帽子,著裝完備,可以上手術台。

當她值夜班回來,就接著去做蘿蔔乾

新婚才半年的小敏是開刀房的新進護理師,對這種有色笑話還感到新鮮與好奇,下班回家三不五時會分享給同住的婆婆聽,想讓婆婆開心。

小敏實在是一個極為單純的年輕女孩,婚後婆婆告訴她,養家是男人的責任,我們做女人不要操這些心,把薪水都交給老公,由他負責家計就好了,小敏便交出了每個月的薪水袋,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

此外,小敏的婆婆看她休假在家悠閒自在,便在冬天蘿蔔盛產之際,買了一小卡車的蘿蔔讓她做蘿蔔乾,讓她花三個月的時間每天洗蘿蔔、切蘿蔔、醃蘿蔔、曬蘿蔔、收蘿蔔,到最後裝罐,共做了六百罐蘿蔔乾分送給親朋好友與鄰居。

一般開刀房的手術都是事先排定的,但也會有臨時的刀,尤其是晚上的急診,所以小敏也需要輪值夜班。

所有值夜班的人,都有一個共同心願,那就是「平安夜」;當然,這樣的心願不會每次都實現,好在晚上開了一夜的刀,隔天早上可以下班回家休息。

然而,小敏婆婆卻規定她:「我們的家風是沒有白天睡覺的。」因此,當她值夜班回家,冬天要做蘿蔔乾,夏天要打掃家裡、準備三餐。不過,小敏認為只要有先生的疼愛,即使婆婆嚴格一點,自己還是幸福的。

日子在與婆婆的閒聊及開刀房的黃色笑話中度過,一天晚餐後,先生拿出她的身分證還給她,通知她已經被掃地出門。小敏在錯愕中詢問原因,才知道原來婆婆告訴自己的兒子,小敏給先生戴了綠帽子!

百口莫辯、身無分文的她被趕出了家門,所幸她有一個明理又疼惜女兒的娘家,坐上計程車,直奔回去,由父親替她付了車資,安頓下驚恐與不平的心。

我每次想起小敏,就會想起那個「來,來,來,戴綠帽子了!」的始作俑者,那位醫師永遠不會知道,一句玩笑話會釀成這樣的大禍。

閱讀原文/ 聯合報 / 韓文蕙   圖/腦大

2020-05-16

有人說上帝不能時時照顧每一個人,所以創造了媽媽,媽媽也不能隨時照顧有病痛的人,所以創造了護理師,寬慰人們被病痛折磨的身心。

護理的鼻祖佛蘿倫絲·南丁格爾女士,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每晚提著油燈穿梭在病患床邊,照料戰場中受傷的他們,因此被稱為「提燈女士」,爾後護理人員也被稱為「南丁格爾」或「白衣天使」。

時時提醒自己,不可以有雙重標準

在過去職業性別壁壘分明的時代,醫師多是男性、護士多是女性,因此一般民眾會稱醫師為先生、稱護士為小姐;不過,經時代的演變,如今女性可以駕駛戰鬥機、可以駕駛火車,當然也可以當醫師;而男性可以當幼稚園老師、可以做女性化妝品的銷售員,當然也可以做白衣天使,並被稱為「男丁格爾」。在台灣累計數十萬的女性護理人員中,他們是小眾,僅數千人。

這學期開學,全護理系的老師都非常興奮,因為五十位新生中有八位男性,而身為系主任的我,就時時提醒自己不可以有雙重標準,不能因性別而用不同的尺度對待他們--這個原則在校內上理論課程的時候絕對沒有問題,但到了臨床實習,他們的男性身分難免讓女病人有所疑慮,特別是婦產科的產婦,多數都採取拒絕的態度,就需要安排實習的老師多加費心了。

為了幫助這些男丁格爾不受到性別上的限制,在職場有較好的發展,並讓性別成為他的優勢,老師們多會鼓勵他們走急診室、開刀房的專科護理師。記得有一位男丁格爾在實習時專攻急診室護理,還沒有畢業就已經被急診室網羅為他們的專任護理師,並且提早啟動了他的勞保年資。

他們在職場上適應良好,有亮眼的表現

有一陣子,我大多數的心力放在「護理教育評鑑」上,常常加班到很晚。某天晚上十點,竟然有一位男護生跑到系辦公室來,我如遇救火隊地詢問他能否幫忙出點公差、處理一些雜務。未料,他告訴我:「主任,我很忙耶!」「你在忙些什麼?」「我在醫院打工。」「你才二年級在醫院能做什麼?」「做小姐啊!」他反應直接了當,毫不遲疑,我不禁嚇了一跳,以為他會回答我,他在送公文、送檢驗單,或是幫忙掛號之類的工作。然而,這一句「做小姐啊」極為自然,顯示出他對於工作的投入。

後續課程中,我觀察到這八名男性有時會在課堂上辯論是否需要更多柔性特質來配合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兩組都有很好的立論點之外,我還為系上的老師與同學們都非常尊重他們的討論而高興。

一般而言,男丁格爾在職場上適應良好,並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我常常告訴他們的一句話是:「今日你以學校為榮;他日學校以你為榮!」男丁格爾,我們以你為榮!

閱讀原文/ 聯合報 / 韓文蕙   圖/Emily Chan

2020-04-14

醫護人員都像是繃緊的弦

開刀房裡有兩種人,醫師和護理師,醫師分為主刀醫師及副手醫師;護理師又分為刷手護理師、流動護理師,另外還有麻醉護理師。

麻醉護理師也稱為「麻姊」,她們是由臨床護理人員轉任而來,年齡較長,故尊稱「麻姊」;她們是醫院裡最專精靜脈注射的一群人,凡是胖小娃和乾癟的老人,這些幾乎看不到靜脈的,她們都能一針見血。

她們除了在開刀房幫病人打靜脈上麻醉,偶爾也會被病房請去作緊急救命部隊,為找不到靜脈的病人做注射,但她們的人員編制屬於麻醉科而非護理科,不是由開刀房的護理長排刀上班。

開刀所使用的器械是根據各種不同的手術打包成套的,如腹腔包、闌尾包等,並由供應中心貼上有效日期,消毒好後供開刀房使用。

但也有單支包裝不成套的器械,例如剪刀、鉗子等,它們的共同特色是有「金手把」,這是特別為大咖級和主任級的醫師所準備的,一般的醫師開刀,護理長是不會把「金手把」器械拿出來給他們使用的。

這天的第一台刀,是一名六十歲肥胖男士的腹腔探查術,手術依據開刀房的作業流程一步一步順利地進行著。胖病人厚實的腹部脂肪,著實耽誤了不少開刀的時間,主刀醫師劃破腹腔的一刻,也就是全體工作人員全神貫注的一刻:副手醫師忙著抽吸傷口的血液並緊急止血,實習醫師盡力拉勾將傷口拉大,讓主刀醫師有比較好的能見度。

主刀醫師專注於病患的傷口,不用抬頭也不用開口,刷手護理師自會見機行事地將需要的器械依序遞到他手上;雖然他們今天是第一次合作,但默契十足。

開刀房裡冷氣很強,溫度很低,唯一讓人有一絲暖意的,是白牆上貼了一段話:「Nurses are beautiful people.」這是外科部主任到美國進修時仿效回來的--在這高度工作壓力的地方,醫護人員都像是繃緊的弦,許多醫師會用開黃腔或罵人的方式來釋放這股壓力,而護理師卻多隱忍與禮讓,不與醫師爭辯。長久下來,這成了開刀房的組織氛圍與文化,而白牆上的提醒,就讓開刀房裡的醫護關係溫暖許多。

然而,時日一久,醫師們不免故態復萌,當病人腹腔的出血點增加,止血不順利的時候,主刀醫師就謾罵起刷手護理師。

主刀醫師開始謾罵刷手護理師

這一點,開刀房的工作人員早已習以為常,不以為意;未料,刷手護理師眼睛盯著傷口,手上依序遞著器械給主刀醫師,毫無瑕疵,嘴上卻開始反擊,澄清自己沒有一絲失誤。

主刀醫師被這突如其來的反擊嚇了一跳,三緘其口。開刀房裡的空氣似乎凝住了,沒有一絲聲息,除了電燒止血機的吱吱聲及suction的抽吸聲。

手術持續著,拉勾的實習醫師必須根據進程移動,使主刀醫師能夠順利地看到病人傷口的內部,但他的拉勾似乎也凝住了,停格在一個固定的部位。主刀醫師抬起頭來,將視線由病患的傷口移向實習醫師;沒想到,實習醫師竟在打瞌睡!

通常拉勾就是學習的機會,每位實習醫師都會積極爭取,但實習醫師既是工時制又是責任制,凡是他自己病人的事情都必須介入處理,或向上級醫師請教處理的方法,因此他們常沒日沒夜地工作,也難怪身體負荷不了,在手術台上打起瞌睡。

說時遲,那時快,主刀醫師舉起右腳踢向實習醫師,實習醫師猝不及防地被踹倒在地上,瞌睡蟲全嚇跑了,急忙爬起來,由流動護理師幫助他重新刷手並更換新的手術衣帽與口罩。

手術在沉悶的氣氛中緩慢接近尾聲,主刀醫師先下手術台,副手醫師仍在做最後的善後,刷手護理師則在清點器械,並為紗布秤重,以確認病患的流血量。

下了手術台的主刀醫師,詢問開刀房護理長:「妳們新來了一個小姐?」「不是,她是實習護師。」主刀醫師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地變化著。可憐的是那位拉勾的實習醫師,他永遠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打個瞌睡就被踹了一腳,摔得那麼慘!

作者簡介

韓文蕙,喜歡學習與自我挑戰,學護理做臨床工作,後因照顧幼兒退出職場,十年後復出江湖,由家庭主婦蛻變為系主任及中國大陸某連鎖醫院的常務院長,並是國際發明展金牌獎、特別獎得主。

閱讀原文 / 聯合報 / 韓文蕙醫師   圖/腦大

作為一名航空護理官,我們的工作是在飛機上照顧病人或傷患,但不論是軍機、民航機甚至是護理界,都鮮少有人知道我們的存在,因為我們是一個很小的團隊,全國每年只有六位航空護理官(簡稱航護)在執行任務。

對面的飛機起飛了,我們暫時避一下

航護的體制源於民國47年8月23日爆發的金門砲戰,前線有大量傷患亟需後送返台治療,考慮到利用航空器在傷患後送的過程中,如能先進行緊急護理處置,就可以提升存活率,國防部成立了空中傷患後送分隊,也是當時國內唯一的空運傷患的醫療團隊。

此分隊的主要任務,是轉運戰場的傷病官兵返台,接受最好的治療,降低折損,鼓舞作戰士氣。時至今日,戰爭已經結束,但外島的官兵與百姓仍有需要,所以這些穿著藍色制服的白衣天使還在天上飛。

隨著航空器的改良,C-46、C-119、C-123運輸機均擔任過後送業務,並以C-119「老母雞」為主力,目前則是C-130力士型運輸機在服役。

值得一提的是,後送分隊曾經參酌美軍DC-9「南丁格爾專機」的概念,將一架C-119運輸機改裝為具備開刀房設施之「空中傷患後送醫療專機」,並曾緊急運送一位大動脈創傷流血不止的飛行軍官,至三軍總醫院就醫,成功挽救其性命。

航護平日進駐在空軍基地,有一定的裝備,如急救箱、氧氣筒、生理監測器、抽痰器、電擊器等,並有一名隨行的男性士官長陪同,協助搬運重裝備和執行裝載擔架的任務。

而航護的作業,則是由進駐的機場起飛至松山機場,向作戰指揮中心報到,領取下一個飛行至金門的起飛時間;這兩段航程都沒有病患,是比較輕鬆的飛行,加上前者航程約五十分鐘,剛好是打一個盹的時間,通常我會戴上耳機,閉目養神。

某次飛行中,才剛剛閉上眼睛不久,飛機居然就落地了。我狐疑地問飛行教官怎麼回事?他說:「『對面的』飛機起飛了,我們暫時避一下。」孟子曾說「唯仁者為能以大事小」、「唯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就是這種情況吧?小國對待大國,就該機警謹慎。

機場的地面人員,用油燈排出二條亮光

在本島領域上空飛行,為了安全理由,隨時可以在任何一個機場要求落地,但飛機一旦進入台灣海峽或太平洋,就沒有地方可以落地了。此外,軍機與民航機的引擎聲也很不同,前者教人震耳欲聾。

記得有一次已飛行至海域上空,我突然發現引擎聲怪怪的,連忙詢問飛行教官;他說,有一個引擎壞掉了,現在換另外一個引擎飛!聽起來嚇人吧?不過,飛機都有兩個引擎(發動機),一般只用一個引擎,另一個備用。

早年金門的地方建設尚不完備,有一次夜航C-119在台灣海峽上空盤旋,準備降落金門島,卻赫然發現島上大停電,沒有燈光為飛機指引可以降落的跑道。

機上的領航官緊急與金門塔台聯絡,請求指引跑道以便降落,金門尚義機場的地面人員,便在跑道的兩側用油燈排出二條亮光,飛行教官則小心翼翼地在亮光之間著地,全體機組員報以熱烈的掌聲與歡呼!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功德是渡人。」航護就是渡化傷患和病患,由「生死一線間」的此岸,至「安全存活」的彼岸,但我們不曾思考過個人的功德,唯一繫念的只有他人的安危與不適

在地面,航護是專業的護理師;在空中,航護是傷患唯一的依靠。我們在機上高溫、強風、低氧、低壓、噪音、震動的狀態下執行任務,屢次圓滿達成,至今我依舊引以為傲!

閱讀全文/聯合報  圖/江長芳

【記憶藏寶圖】開刀房驚魂記/韓文蕙

2019-12-02 聯合報 韓文蕙     圖/Y ART – ty.HSU

天啊,為什麼把病人收進來?
開刀房的門口,通常擠滿了病患家屬,有的默默禱告,有的焦急向醫師詢問病情。一日,我查房走到開刀房門口,發現一位穆斯林婦女在走廊上不停地走著,在黑紗之下,那驚慌又無助的眼神讓人不捨,因此我用簡單的英文向她詢問家屬病情。原來,她尚在襁褓中的新生嬰兒,正在開刀房裡做包皮割除手術。

說起行割禮,一般人比較知道的是是猶太人的習俗。《聖經》記載,割禮是信徒與上帝立約的印記,以及與神的連結。而新生嬰兒神經系統發展尚不完善,做包皮割除手術,沒有痛感最易執行,且猶太人的這一習俗,讓猶太婦女有全世界最低的子宮頸癌罹患率。至於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並沒有規定男孩必須行割禮,但是中東不少伊斯蘭國家都有此習俗。

新生嬰兒的包皮割除手術,非常簡單易行,數分鐘即可做好,可是這位穆斯林婦女卻說她的兒子進開刀房已五個小時了,還沒有出來。她一面說一面抽搐,因此我答應她進開刀房一探究竟。

穿戴好無菌衣帽進手術室,強烈的冷氣讓我打了一個寒顫,進入割包皮小嬰孩的手術間,我不禁怒從中來--小男孩躺在手術床上,因麻醉而熟睡,兩位穿著手術衣帽、戴著無菌手套的年輕醫師,卻正在有說有笑,而未執行手術。

我責問他們為什麼不趕快進行手術,讓家屬在外頭焦急守候?兩位醫師竟說他們不會開這個手術!天啊,不會開為什麼要把病人收進來?我咆哮起來。

此時不是究責的時刻,處理小病人是第一要務。我開始向他們示範割包皮的環型切割手術,很快地做完、包好傷口,把小嬰兒抱還給母親,我永遠都無法忘懷那感激的眼神。

我們都知道醫事人員養成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要到教學醫院去實習,但在教學醫院看過多少刀?真正上過多少刀?同時,每所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有第一名及最後一名,醫師亦不例外,但是病人不能問醫師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你是在哪家教學醫院實習的?你學過開什麼刀?病人也更不敢問醫師你是第幾名畢業的?

雖然這是一個科學昌明、醫學進步的時代,但看病會碰到什麼樣的醫師,則是個人運氣,所以一般病人都會到處打聽醫師的醫術與醫德。而這一切,對那位穆斯林婦女來說,卻是一件很難的事啊!

正常情況下,手術是不應該有問題的

由開刀房回護理部處理了一些公文,剛想喝口水,電話卻急促地響起來。另一端傳來開刀房護理長驚慌的聲音,我丟下話筒,奔赴過去。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位實習護生垂著頭,站在牆邊微微地顫抖著。她的模樣讓人不忍心苛責,我輕拍她的肩膀,示意不要太緊張。

處理病人是最優先的事。手術台上躺著一位六十歲開痔瘡的爺爺,他的一般身體情況良好,並且不是緊急手術,正常情況下,手術是不應該有問題的。這一台刀的刷手護士是一位實習的護生,由她負責遞皮膚消毒劑及局部麻醉藥物給主刀醫師,俟病人麻醉後再遞開刀器械給醫師。問題就出在實習護生在皮膚消毒完成後,誤將皮膚消毒劑當作局部麻醉劑遞給主刀醫師,當病人注射數針之後,仍沒有麻醉效果,才驚覺此一失誤。

誠實地面對失誤,並做適當的補救是當務之急。我們告知病人及病人的家屬後,陳報衛生主管機關備案,除了免除病人的所有費用外,也在手術後持續追蹤半年,沒有發現任何後遺症及併發症才結案。實習失誤的護生則通知學校,由校方處理;開刀房失職的護理人員,則接受再教育及懲處。天啊,又是驚魂的一天!

本文見此

內容簡介

糖尿病能根治嗎?

糖尿病根治的定義是:「讓自身的胰腺功能恢復工作,正常精準分泌胰島素」! 

所有的慢性病(內源性疾病)都與生活型態有關,包括糖尿病在內。

若想獲得真正的健康,則需回歸「飲食有節、起居有度」的生活型態,並輔以各式的自然療法,方可收正本清源、事半功倍之效。

無論是哪一種自然療法,我們都必須清楚的知道:
真正療癒你的是你身體的自癒力自癒力就是身體自我排病、自我修復的能力,外在所做的不過是支援、調動、激發、輔助、配合而已。

從生活作起,啟動你的大自癒力,就是根治糖尿病、保持健康的根源

日期閱讀單元參考影片導讀人
    
    
    

1. 線上讀書會每月1小時(20:00~21:00),以ZOOM方式進行,課程前15分鐘寄發ZOOM會議室ID

2. 參與學員於課前必須完成「閱讀單元」所列之文件,及對應之參考影片,於課程中提出問題分享心得

3. 每次安排一位導讀人,引導大家討論,由專業老師全程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