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創新,就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創新

摘錄至 詹長霖 創新品質決定企業價值

在悶熱的夏天裏,有一個小鎮,整個鎮上的居民都十分懶散,大家都沒有強烈的消費意願,也無大生意可做。突然,一個頑童跑到一家理髮店門口,拿起一塊大石頭, “咣噹”一聲把理髮店的玻璃窗砸碎了,然後逃之夭夭。

由於頑童把窗戶打破了,第二天理髮店老闆就找到玻璃店老闆,要求把玻璃裝好。玻璃店老闆為了裝玻璃,又會請幾個安裝工人,這樣小鎮就開始有生意了。當玻璃店的老闆和安裝工人拿到薪水後,他們有可能去買一件新衣服,或者買個解暑的甜筒。

對於小鎮而言,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有經濟學家覺得這是好事,因為產生了所謂的“乘數效應” ——某一變量的增減,會引起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頑童的惡行似乎激活了小鎮經濟,又叫做“破窗理論”。

也有一批學者認為,理髮店老闆手裏攢有一筆錢,如果頑童不把玻璃打碎,這筆錢原本可買一雙皮鞋。當他去買皮鞋的時候,鞋店老闆和皮革商就有錢可賺。所以認為“破壞”就能夠拯救小鎮經濟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但我們試想,理髮店老闆或許真有那筆錢。玻璃窗沒被打破,第二天他當然不會跑去玻璃廠。但如果不裝玻璃,難道就意味着翌日他必然會拿錢去買那雙皮鞋嗎?

顯然不一定。他極有可能把這筆錢藏在枕頭底下,撐到冬天才去買鞋。所以當務之急是,在這個悶熱的夏天裏,小鎮居民皆無消費和生意可做時,應該讓理髮店老闆把口袋裏的錢迅速掏出來。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打破他家的玻璃窗嗎?

但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應該讓地震、洪水、海嘯、戰爭、疾病來得更猛烈一些,把一切推翻重建,去創造更多的工作、新的消費需求和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呢?

這雖然是經濟學的一些場景,但是讓我想到,其實創新又未嘗不是這樣,我們總站在不同的特殊場景和假設裏進行討論,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是創新還是不創新?

正如提出破窗理論的巴斯夏,其實他並不支持破窗理論。他說,破窗能引起連鎖的經濟效應,這是我們“看得見的”,但是那些因破壞造成的有形或無形的損失,卻是我們“看不見的”。

我們在管理、在創新時,既要考慮到“看得見”的,也一定要考慮“看不見”的東西,即考慮未來的整體效益。

企業不應當因為要創新而去創新,也不要覺得一定做原有的事才是保險,在需要投入精力、資金的創新工作上,更應該多維度思考,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的創新方法和工具。

好的創新,就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創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