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寶寶從一出生便開始學習溝通,在語言尚未產生形成前,先學習用聲音和動作來達到溝通的目的。嬰兒必須學習用「哭聲」來與環境互動,來表達需求(肚子餓了、身體不適),「哭」對於孩子語言學習是有幫助的。若仔細去觀察孩子的哭聲,會發現:「哭聲」是長約一秒的抽搐聲,聽起來就像母音ㄚ音,斷斷續續似乎有特定的節奏,此時就像在練習發聲,嘗試拉長母音及變換聲調。在語言尚未形成前,我們仍可以觀察到幾個明顯且有固定發展順序的時期。

◎語言前期

*咕咕期(cooing):1~2個月開始,多數的嬰兒會發出咕咕聲,先有像子音的各種聲音,接著出現像母音的聲音。大約3個月開始,會產生連串的咕咕聲,就連不曾聽過的聲音也會練習,這時期的語音是大多是自發性的。當嬰兒發出咕咕時,其口腔動作已經出現類似說話的動作,大約在4個月左右會發出「咯咯」的笑聲。

*牙牙學語期(babbling):5~8個月間,寶寶開始探索自己可以發出什麼聲音,會大量的玩弄不同的子音和母音,且大多以子音加母音(C+V)的音節方式出現,例如: ㄇ+ㄚ、ㄅ+ㄨ、ㄍ+ㄚ。語調的模仿也會出現在這個時期,有時聽起來寶寶像在說一句話,但卻是一些無意義的語音。約在10個月左右,寶寶會不斷重複同一個音節,出現類似回音的語言,例如:爸爸爸爸、媽媽媽媽,有時在模仿別人的語音,有時則是寶寶自發的聲音,雖然尚未與意義連結,但這些發展對於首字出現有重大影響。

*始語期 (first word):當寶寶開始出現第一個有意義的字詞時,就進入單詞期階段了,根據研究統計,首字約在9~18個月間出現,且通常是「爸爸」、「媽媽」,首字出現後便開始進入單詞期。

◎語言

*單詞期:首字出現後,語言單詞期開始出現,一開始單詞學習較慢,且多以疊字方式出現,如ㄋㄟㄋㄟ、ㄅㄨㄅㄨ……等。前2-3個月可能才增加幾十個字,首字出現約6個月左右進入「語詞爆炸」期,是指幼兒在短時間內新學會的詞語大量增加,平均一天就會增加4~5個新詞,一開始新詞的類別多以名詞為主,隨後是動詞、形容詞慢慢增加。

*雙詞~多詞期:平均在24個月,寶寶學習到足夠的字彙後,會開始將詞句組合使用,出現類似電報語句,並且從雙詞句慢慢發展到多詞句,逐漸形成簡單句,大多數的雙詞句有特定結構,通常是一個動詞(看、玩)加上一個名詞(電視、書、娃娃)的結合,例如:看電視、玩娃娃……等。

*構句發展期:幼兒要進入這個階段是存在很大的個別差異,有些在兩歲前就可能進入這個階段,有些到三、四歲還在雙詞期,在構句發展階段的幼兒開始使用大量的文法構句,句子的長度也會明顯的增加,慢慢發展出不大完整的「否定句」、「疑問句」概念,代名詞、形容詞、連接詞的使用機會也慢慢增加,約到四足歲的幼兒其語言表達模式會較趨近於成人語法。

前部分談論大多是語言表達部分的發展,現在要來談論語言理解部分:

寶寶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聽見媽媽與外界的聲音,雖然他們還不能開口說話,但是研究發現,寶寶對於熟悉的聲音,例如:媽媽爸爸的說話聲、播放懷孕期間聽的胎教音樂,寶寶會有反應,隨後加上動作發展逐漸成熟,讓寶寶能對於聽覺刺激做出相對的反應,約在6-9個月開始會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也會注意音樂。7-8月大時就會對聲源來源、方向做出正確判斷。約到8-10個月寶寶與人和環境互動增加,對於簡單禁止指令也會有反應,例如:說「不可以」、「哼」(生氣聲)寶寶會停下來,10-12個月寶寶會出現許多模仿行為,例如:咳嗽聲、說話聲。

在動作模仿上也逐漸和語言形成連結,對簡單指令做出反應,例如:看到幼兒揮手時,父母會說 「掰掰」,之後幼兒會漸漸將揮手與「掰掰」連結,之後聽到「掰掰」便會揮手。12-18個月會指認常見物品約20-30個,懂得輪流對話的技巧,可理解簡單問句,例如:要不要?18-24個月幼兒慢慢能遵從兩個步驟指令,例如:先洗手再吃餅乾,可理解人稱代名詞「你、我、他」,能了解常見物品的功能,例如:用湯匙吃飯,可理解「會不會?」、「做什麼?」、「這是什麼?」等問句。2-3歲對抽象詞語的理解也開始發展,有數量、顏色、形狀、空間和時間的認知概念,能理解「有沒有?」、「對不對?」、「怎麼?」 、「哪裡?」、「誰?」 「為什麼?」等問句。對於較複雜的被動句型、疑問句、什麼時候的理解要到4-5歲以後才慢慢成熟。

如何協助幼兒學習語言呢?只要在嬰幼兒各個發展階段中,多給予一些關於語言或語言相關的互動即可,大致分為下列幾個部分討論:

一、哭:先前談論過的哭聲是嬰兒用來與環境互動的一種手段,建議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須等待嬰兒發出需求後,再給予協助。在臨床經驗中發現太過度的照顧,例如:計算時間餵奶與換尿布等,嬰兒很少有機會透過發聲來達到溝通目的,使得往後在模仿階段語言的學習發展較為緩慢。

二、口腔動作發展:吃東西是一種本能反應,包含許多口腔動作整合,例如:閉緊雙唇避免食物掉出,咀嚼食物時,會移動上下顎、舌頭讓食糰維持在臼齒位置,這些咀嚼經驗會協助幼兒控制與整合口腔動作,同時也利於幼兒發展語言。請父母與主要照顧者依幼兒牙齒生長的情況,適時給予不同質地的附屬食品,例如:蘋果泥、幼兒米果、稀飯、固體食物……等。若發現幼兒不接受特定質地的食品,可能是口腔敏感造成,也會延緩語言發展。當幼兒在玩弄自己的構音器官,試圖發出不同聲音時,請父母與主要照顧者能模仿幼兒的動作,以鼓勵幼兒重複發出聲音,增加口腔動作熟練度,有了這方面的聲音互動後,對往後模仿建立或首字出現都有助益。

三、語言遊戲:幼 兒在進入語言爆發期時,父母就增加了許多教育的工作,可以開始準備一些圖卡,教導孩子物品名稱命名,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對物品的功能多做些說明。這時候的 父母必須像一隻聒噪的老母雞,把幼兒見到的人、事、物變成口說語言,不斷的說給孩子聽,嘗試用童言童語的方式和孩子互動,以鼓勵幼兒多說話。語言的理解與表達和生活經驗是息息相關的,先前提過太過度的照顧會讓孩子缺乏表達機會,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要求孩子協助完成簡單家事,例如:擺碗筷、幫忙拿水果、收拾玩具,這個部分也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問題解決的能力。當孩子已開始學會單字後,盡量讓孩子用口說的方式表達需求,不要剝奪他們表現的機會唷!

這個階段也必須提供孩子大量的五官感覺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因為此時孩子多依賴感官感覺和身體動作來探索環境,並將這些經驗加以整合,有利於孩子認識和適應這個世界。例如:教導孩子認識蘋果,讓孩子看到一顆完整或切好的蘋果,聽見爸媽在旁邊不斷地說著「蘋果」,同時也聞到和嚐到蘋果的特殊味道,加上觸覺摸到蘋果的觸感,如此一來孩子便能將蘋果的完整概念統合起來。由此可知五官感覺是寶寶建構認知和語言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唷!父母們要多帶孩子到不同場合去感受不同的刺激感覺,例如:公園、海邊、動物園……等,也要陪孩子看看故事書、唱唱兒歌,這些活動除了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感,同時又能提供大量的語言互動,真是一舉數得!

長輩們常說「大隻雞慢啼」,這樣的觀念到底對不對呢?一般來說,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存在非常大的個別差異的,男生的首字發展會比女生來得慢些,但若是滿兩歲了,還沒有首字出現,或滿三歲了還不大會使用句子,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這時則必須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不要再相信錯誤的迷思,錯過了早期療育的黃金治療期唷!

0~2歲孩子的語言發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