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覺沒有整合好 孩子變成含羞草
BY 阿鎧老師
每當家中有客人到訪,父母總喜歡抱出襁褓當中的寶寶讓客人抱一抱、逗弄一番;或者把一旁正興高彩烈玩著玩具的孩子叫過來,讓客人看看有沒有長大、抱起來秤秤看重不重!這原本是件喜悅的事情,但卻常常在客人抱住孩子的那一刻完全走了樣!襁褓中的寶寶開始哭鬧、扭動,會走路的孩子逃離了客人,躲到爸媽的後面,這時候我們會認為孩子怕生、害羞,但是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大半年,爸媽就會感到困擾,甚至懷疑孩子有什麼問題?還是自己不會教?其實,如果孩子對於同一個不熟悉但不會傷害他的人持續半年都不願意接近(不願意讓他碰、讓他抱),我們就該考慮孩子的觸覺系統出了狀況!
觸覺系統,指的就是我們的皮膚,這是人體中面積最大的感覺器官。皮膚隨時隨地將感受到的觸、壓、碰、冷、熱等感覺傳遞到大腦,讓我們可以察覺環境中的變化,進而避免傷害及危險,像是快要接觸到熱水瓶就該感到溫度改變而停止接觸、被尖銳物品碰到就該逃避或是哭泣尋求協助等。但是有些孩子的觸覺整合系統出了問題,當天氣熱的時候還是硬要穿上外套、被別人輕輕一碰卻有被人打的感覺,我們就會說他觸覺整合出了狀況!
這類觸覺整合出狀況的孩子,平時會有那些不一樣的表現呢?由於他們對於各種觸覺訊息無法正確分辨,首先會避免各種觸覺訊息的接觸,因此常常不分天氣冷熱都穿著長袖,又或者對於衣領的標籤敏感。到了一個新環境,他們通常會先躲在角落,這是避免過多觸覺刺激的好方法,等到他們適應了,才會願意慢慢走出角落,但是他們仍會盡量避免人群,所以他們不喜歡排隊玩需要等待、輪流的遊戲,甚至嚴重些的孩子,只要有人經過他的身邊,他會伸出手來擋住別人、避免接觸,但這又容易被解釋成這孩子有攻擊暴力傾向!
如果發現孩子除了最親近的家人外,其他的人都無法抱她、接近他,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提升觸覺整合系統的活動了!一般來說,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觸覺刷」了!這類刷子的好處是媽媽不管怎麼用力刷,都不會造成皮膚紅、腫、敏感的「過度刺激」現象,但隨著幾年來的發現,觸覺刷的刺激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了!更何況要使用觸覺刷,在理論上必須每兩個小時刷一次、每個部位刷五下才能看到效果!相信在孩子觸覺改善之前,媽媽可能會先累倒!
其實,每天洗澡的時候,就是最好的觸覺整合時機,因為孩子都喜歡玩水,因此帶著孩子慢慢地接觸水,帶些洗澡玩具陪著孩子一起盆浴,甚至加入泡泡,讓孩子體驗不同觸感。我們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洗澡用具如海綿、刷子、毛巾等,讓寶寶嘗試不同的觸覺刺激,接著洗完澡後,在擦拭乳液或用大浴巾擦乾身體的時候,都可以多磨擦孩子的肌膚幾次,這都可以幫助大腦獲得更多的觸覺刺激,進而達到優質的整合!
孩子怕生是件好事,至少不容易被別人抱走;但是過度的怕生卻又帶給大人們困擾,因此從小給予適當的觸覺刺激,可以幫助寶寶感覺統合的發展更好,也有助於情緒發展!
觸覺系統小遊戲
鹽巴漿糊撕貼畫
遊戲目的
讓孩子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獲得不同的觸覺刺激,加上作品的完成,除了獲得成就感外,更有助於大腦對於觸覺訊息的接受度。
材料
壁報紙、漿糊、食鹽、各式紙張如廣告紙、報紙、衛生紙
作法:
1.帶著孩子將各式紙張撕成細條、小塊
2.媽媽將食鹽拌入漿糊中調勻
3.打開壁報紙,媽媽用簽字筆在上面畫出圖案或是簡單的圓形
4.請孩子用手指或手掌將漿糊塗抹在圖案中,接著拿起小紙張貼在漿糊上壓好
5.等待漿糊乾了,一起與孩子觀賞作品
貼紙捉迷藏
遊戲目的
訓練觸覺辨識能力,幫助孩子對於皮膚上的變化能夠有足夠敏感度,例如可以正確抓到被蚊子叮到的部位,或是可以正確指出疼痛的位置。
材料
圓形貼紙,媽媽也可準備不同的貼紙嘗試看看
作法
1.媽媽撕下一張貼紙,貼在孩子的手背上,並壓一壓貼紙
2.請孩子看著貼紙並且撕起來
3.請孩子閉上眼睛,媽媽將貼紙貼在孩子手上(手心、手背或手臂都可以),貼好後數三秒鐘,再請孩子把貼紙撕下來(還是閉著眼睛)
4.如果孩子容易找到貼紙,媽媽可以嘗試連續貼兩三張貼紙後,再讓孩子尋找
波浪翻滾
遊戲目的
提供全身觸覺刺激,並訓練肢體控制,藉此達到手、腳協調的目的。
材料
棉被或是大被子、塑膠球或泡棉積木
作法
1.將棉被鋪在地上,將塑膠球數顆任意分散放到棉被下
2.請孩子試著從棉被一端走到另一端,感覺腳下踩到的感覺
3.接著請孩子躺下,從棉被一端翻滾到另一邊
4.滾的過程中如果感覺到塑膠球,請報數
5.讓孩子利用翻滾的方式感覺塑膠球,並猜猜看,媽媽總共放入了幾顆塑膠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