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則“中國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控訴長文”的新聞在微信朋友圈裏刷了屏。

在長達一萬五千字的長信中,通篇充斥著負面詞彙。

高考理科“狀元”、北大本科、留美碩士王猛(化名)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裏,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高中畢業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裏。

原本以爲,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

“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阿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

畢業後,在經歷了幾年不太順利的工作後,王猛藉着英語優勢決定出國研修。

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隨後就給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他。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

他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覆任何信息。

最近10年,王猛僅回過一次家,還是“例行公事”——更換過期身份證。

那是2015年春天,整個行程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個小時,只因為需要向父母拿戶口名薄,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鐘。

“每年春節都有人問,你們兒子怎麼又沒回來,我都說他在美國,忙。”王猛母親的話語中透著傷心與無奈。

王猛的信也許是真實案例,也許如一些網民所說,是編造的,但是卻給當下的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

在這一極端例子中,不少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許多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過度保護和管制。

劉墉曾感嘆說,“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的自由,又要中國的寵愛,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的孝道。”

“寵狗上竈,寵子不孝。” 你不讓孩子吃苦,最終孩子會讓父母吃苦。

你不讓孩子吃苦,他會讓父母吃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