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寶情緒發展里程
跟「語言」「動作」相比,寶寶的「情緒」發展比較難有一定的發展標準,生長環境不同、爸爸媽媽認定的標準有時候也會差異。
對於寶寶情緒發展里程的看法,實際還是要依照每個寶寶的獨特性而有所不同喔!
0-6個月:社交情緒發展期
六個月左右會對人的面孔和聲音表現出微笑,對照顧者的反應和平常的不同,都可以感覺得出來
因為有人注視或者對他們說話而平靜下來;當周遭的人離開被獨自留下時,嬰兒也會因此而哭泣
微笑及咯咯笑
四到六個月開始對飢餓、疼痛還有其他不舒服的刺激會表現出失控的情緒反應
聲調開始因情緒而不同
表示對某些人的喜悅與不悅 對一些遊戲有興趣及表現出高興
6-12個月:意圖行為發展期
嬰兒九個月時,他們就已經知道,可以利用不舒服的訊息去獲得安撫,尤其是對父母,這種哭鬧是一種意圖性行為的發展
明顯表示喜悅
開始想要引起注意
情緒強度上升
1歲:分享快樂期
認知與動作能力的增加,讓他們對環境事物更加的清楚,喜歡人家用新奇的動作或東西逗他們,並且會哈哈大笑去分享快樂的情緒
情緒,受到照顧者情緒的影響很大,愛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大人喜怒哀樂的反應,並有沒有適當引導的影響
開始出現多愁善感的情緒,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到興奮且有興趣;對於一些事物則感受到憂愁、不知如何是好、甚至焦慮的現象
分離焦慮更明顯
挫折感加重
開始懂得分享
「自主性」啟蒙
1歲以後:負向情緒調節期
了解照顧者的價值觀,如:媽媽喜歡的,我也喜歡,媽媽不喜歡的,我也不喜歡
隨著認知與需求的增加,使用哭鬧方式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力
對他人的回應敏感度增加
對人、事的好惡更明顯
自主性更強、挑戰尺度
害羞與分享
開始會關心同伴
二、對寶寶情緒的常見疑問
Q1:為什麼不滿意就丟東西?一歲多的寶寶都這麼愛哭鬧嗎?
一歲寶寶會開始用哭鬧、丟東西來表現出自己不滿的情緒,搞的爸爸媽媽都很頭痛⋯⋯
到底為什麼會一直哭?所有的一歲寶寶都會這樣嗎(痛哭)?
其實會導致一歲寶寶愛哭鬧的原因有很多原因,很多時候並不是寶寶的問題,《陪孩子度過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中有提及幾個導致寶寶哭鬧的面相,提供爸爸媽媽們參考:
開始進入發展自主的時期
寶寶這時候開始希望自己做主,自己探索,但因為還沒有學會如何好好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就會用不適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足。
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
寶寶這時候會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如: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寶寶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第一次經驗到,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寶寶其實不是「故意」作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也是需要爸爸媽媽來幫助寶寶的時候!
爸爸媽媽的回應
如果在孩子出現負向情緒時,爸爸媽媽也以負向情緒回應孩子,就可能讓孩子學到負向情緒的表達和回應。所以爸爸媽媽也要記得保持自己的情緒,不要壓力太大了喔!
Q2:為什麼這年紀的孩子,愛「打人」「咬人」?
楊為傑醫師解釋1-3 歲的孩子,會突然開始愛打人或咬人,其實通常不是因為情緒暴躁或是特別的障礙,而是充滿能量想要去探索世界,用「碰觸」很多事物去探索反應,大多數都不是帶著惡意,而是「好奇」。
另外,這個時期寶寶腦部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情緒,來得又很快。有時候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時,他就會用動作去表示他的不滿。因此「打人、咬人」的動作才會出現。
Q3:孩子哭鬧的時候,用「忽略不理」的方始就可以讓他學會不哭嗎?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很猶豫:「讓小孩哭一哭不要理他就好了」,到底是「訓練」還是「傷害」呢?
建議有幾種情形,爸爸媽媽不能用忽略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X) 孩子的語言,還沒有發展很成熟前,尤其是1歲半以前(因為哭泣就是他們的溝通工具)
(X) 孩子哭泣的時間太長,經常哭超過30分鐘,這種孩子一定需要安撫
(X) 哭的時候,上氣不加下氣,面紅耳赤,還經常會哭到吐出來的,這時還經常忽略的方式,孩子的生理會有問題
(X) 哭的時候,孩子會縮起來發抖,而且並沒有因為你忽略他的哭泣行為,情緒越來越穩定,這種孩子很沒有安全感,你不能用忽略的方式,之後恐怕會影響到社交能力!
(X) 孩子在哭的時候,你忽略他,他反而追著你打,追著你發脾氣,這樣的孩子,表示「忽略法」對他來說太挫折,也沒解決到他的問題,他需要的會是你蹲下來跟他好好的講講道理!
三、家長可以做什麼小撇步呢?
認識自己的情緒
以長期來看,有效解決寶寶情緒問題的方法就是要幫助寶寶來認識自己的情緒,透過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怎麼表達自己, 不再用哭鬧來宣洩。
《陪孩子度過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一文中有舉出幾個例子,如:
當孩子生氣時,父母可問孩子「你在生氣嗎?」讓孩子思考自己是處於什麼樣的情緒中,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之後可以接著說:「我知道你在生氣,讓我們都安靜一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被理解的,爸爸媽媽有和寶寶一起共同經歷在這樣的情緒當中。
然而,一歲寶寶的認知發展程度還未成熟,對寶寶來說,要透過語言了解自己的情緒其實並不不容易,爸爸媽媽可以拿來作為寶寶情緒教養的長期目標即可!
轉移注意力
當爸爸媽媽希望可以立即地帶幼兒脫離當下情緒,最快的方法莫過於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以下幾種方式:
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
寶寶在聽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注意力比較容易被分散,如:「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巧妙把注意力引導至故事書身上
善用「選擇法」
當你給寶寶一個選擇題時,如:「你要藍的?還是紅的?」「要我講母雞故事?還是小豬的故事?」寶寶通常會選擇第二個你比較晚提及的事物。因此如果爸爸媽媽有特別偏好,建議可以擺在後面提出來。寶寶覺得是他自己做的決定,而不是你要求他做的事情,對於喜歡自由和表明自我的寶寶特別有效。
技巧性的說話
技巧的提出問題,例如:「你的外套該放那兒呀?」這句話會比命令句:「把你的外套掛起來」還要好,並且比較能獲得積極的反應。但要小心避免寶寶可以用「不」來回答你的問題,如:「你要進去嗎?」他很可能就回答你:「不要!」
單純的行動
其實再怎麼有技巧的問句,也常常比不上單純的行動,如:直接牽著寶寶去廁所,比起問他:「我們去上廁所好不好?」更為有效。
對於一歲寶寶來說,他們正面臨到全新的刺激和正在發展出自己的情緒,需要爸爸媽媽更有智慧及耐心陪伴寶寶度過這個歷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