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 :「某某人沒有朋友。」不禁讓人感到錯愕。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沒有很多的朋友,成為評量人的一種標準 ?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現代社會看一個人有沒有很多的「朋友」,就可以推測出他們的身分背景。而看起來似乎擁有廣大朋友的人,身分背景多屬有權有勢者,這些人不但不愁沒「朋友」,還有許多人爭相巴結,希望能當上他們的朋友。

有沒有朋友很重要嗎?

在台灣社會有錢的話,還會怕沒朋友嗎?

重點是你有什麼樣的朋友,還有你又是什麼樣的人 ?

如果光用「朋友數量」去貶低他人,也不是什麼高明的手段。牛津大學也有一項研究說,我們所能應付的最多朋友數量是一百五十人,是不是很有趣呢?

這就像現在網路時代盛行的「臉書朋友」一樣,有人擁有上限高達五千個「臉友」的數量,你想加還未必加得進去。但誰又真正關心過對方 ? 在你生病時,誰會陪你去醫院?在你脆弱時,誰是你最忠實的聽眾?甚至在你茫然時,誰會給你中肯的建議 ? 網路世界和真實人生,經常有類似的狀況,太多人想攀附名聲,認為一旦成為某位名人,或是社會地位崇高者的網友,就覺得自己好像也提升了身分地位。

這就像因為認識了名人,就經常拿來說嘴,談論得好像有深厚的交情但真正去問對方,得到的回答往往是 :「他是誰呀 ?」

一旦你有名有利,最缺的不是朋友,而是「真誠的友人」當你覺得自己沒什麼朋友,那表示你很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可能不愛同流合污,善於擁抱孤獨。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處於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群體中,這時如何堅持自我,保有良好的格調,就必須堅守交友的原則。就像愛情跟婚姻一樣,如果只是因為害怕孤單,怕被孤立,而隨便找一個對象。找到好人家也罷 ! 一旦發現那是個錯誤,往後可能賠上十年、二十年,或是一生都有可能。

在聽過以及自己經歷過幾次的與朋友的旅行後,清楚的明白旅行是檢視關係的最佳方式。在平時交往上不覺得,但兩個不合適的人共同旅行,那友誼的小船可是說翻就翻的。人生的旅程亦是如此,有靈犀相契的朋友與你並肩而行,能讓你的人生擁有更廣闊的視野。

俄國的地質與地理學家奧勃魯切夫說 :「我們需要真理,僅僅需要真理。千萬不可設法逢迎朋友,遷就師長,不得罪任何人。縱然在這條路上你可能找到寧靜平安,但是絕不會得到任何根本的好處。」尋求一個與自己同調性的朋友,這才是能真正享受美好友誼的關鍵,而非一群狐群狗黨,或是奉承你的人。

朋友的數量多寡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有沒有心?對於那些會用「有沒有朋友」這一點,來作為評量一個人的標準,那就真的是一個膚淺而且非常無知的觀念了。

轉載自網路

人生樂在相知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