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陪朋友帶著她5歲的兒子去參加幼兒鋼琴比賽。
結果孩子沒有進入前三名,在公佈完比賽結果的那一刹那,他的哭聲就傳開了。 旁邊的家長都來安慰,朋友也勸兒子:「沒有關系,輸就輸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兒子卻鬧個不停:「我不要輸,我要贏! 」
朋友很無奈。 兒子太在乎輸贏了,無論是玩遊戲還是比賽,都要爭個高低,就連吃飯也要比別人吃得快,如果有人比他快,就會不樂意。 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傑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讚美。其實,在孩子剛出生時並沒有輸贏的概念,但潛意識裡仍有獲得他人肯定與讚美的需求。
到了3歲左右,孩子會漸漸變得特別好勝,喜歡在比賽活動和競技行為中勝出,一旦發現自己不佔優勢,就容易產生失望、生氣、發脾氣等負面情緒。
這是他們在特定的年齡,特有的心理現象,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引導讓孩子對於輸贏有過份的執念。
美劇《千謊百計》其中有一集,媽媽帶著女兒參加美少女選美比賽。媽媽期待孩子能夠奪冠,但孩子最終卻只得了個銀獎。 孩子上臺領獎時臉上還帶著微笑,可當她看到台下的媽媽直接甩臉離場時,她當場就崩潰了,甚至絕望到想要跳樓。
一個過於追求成功的父母,勢必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讓他們也無法接受失敗。
*越是在乎輸贏的孩子,越容易成為輸不起的孩子。
2018年12月,美國馬里蘭州一名8歲的小學女生莫拉雷斯,競選班長失敗了,非常失望。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知道後,特意給她寫了一封信:我知道你沒能當選,或許會感到失望,但我為你決定參選感到驕傲。最重要的是,你為自己所信仰的東西而戰,這總是值得的。
你在未來幾年會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永遠不要停止做正確的事情,我將為你的未來取得的巨大成功而歡呼。莫拉雷斯收到信後,十分感動和興奮。
失敗是人生的常態,讓孩子學習接受人生的不如意,做一個「輸得起」的人,遠遠勝過一個只會贏不會輸的人。
*輸得起的孩子更有贏的潛質
在《最強大腦》中,義大利少年安德列與中國天才少年李雲龍對戰的那一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李雲龍曾誤認為自己輸了,當場崩潰,哭得癱倒在座位上無法站起來;而在得知自己是贏者時,又露出了笑容。才12歲的他,對輸的極度恐懼和對贏的強烈渴望,讓我極為揪心。
而安德列的表現,卻讓我看到一個「輸得起」的人的愛與寬容:看到李雲龍痛哭時,他在一旁也流下了眼淚。看到李雲龍「逆襲」成功時,他過去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並說剛才看他哭得那麼難受,就很想過去安慰他。
與「哀哭的人同哭,與歡樂的人同樂」,這才是一個生活的勝利者的姿勢與態度。
主持人說:李雲龍的勝利讓我感動,但安德列的眼淚征服了我。很多網友說:安德列雖敗猶勝。
人的一生,是不斷經歷失敗而後成功的一生,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恰恰是人生的另一種美滿。
如何讓孩子「輸得起」?
人生多風雨,世間有輸贏,從古至今歷來是輸者多,贏者少。 與其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花費不必要的精力去糾結輸贏,不如現在就讓他們學會坦然面對輸贏。
*「輸」是平常事
滑雪是芬蘭最傳統的運動之一,孩子大多從4、5歲起開始學習滑雪,而他們的第一堂課,就是練習跌倒。
芬蘭老師親身示範:跌倒在地後,再一步一步爬起來。不僅如此,老師還會跟孩子玩起類似「老鷹捉小雞」的遊戲。 扮演小雞的小朋友被捉到時,就要馬上假裝跌倒,然後爬起來……
他們讓孩子明白: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
人生就像滑雪,時時充滿意外和挫折,跌倒不過是平常事,只要勇敢地爬起來就好了。
正如我們,在生活中讓孩子儘早地感受到輸,引導他正確地面對「輸」,才會在面對輸贏時擁有一顆平常心,讓他在未來變得更優秀。
*輸的結果不可怕
女兒小時候,保姆阿姨帶著她玩遊戲,無論是搭積木還是玩跳跳棋,阿姨都會故意放水,哄女兒高興。我制止了阿姨。
讓孩子只贏不輸,往往會讓孩子活在虛假裡,一旦融入社會集體中,會很難面對現實裡的輸贏。不如讓他們從小就懂得輸贏規則,輸與贏不過是結果,重要的是努力的過程。
*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美國教育博主Sunny Chanel曾在《和女兒玩大富翁,為什麼我從來不讓她? 》文中說起這樣一件事:女兒和她玩大富翁時,輸得特別慘,邊叫邊哭:「你太壞了! 你為什麼不讓我贏? 你不應該放那麼多賓館在這條路上,害得我每次都要付很多錢,你為什麼不讓著我,太惡毒了! 」
Sunny靜靜地擁抱她,幫她擦眼淚,在她自由地釋放內心的不滿後,Sunny說:「遊戲的關鍵不是你贏或者我贏,而是你需要承認失敗;咱倆是一樣平等的人,無論輸還是贏,至少是公平的。 你一定要我讓你也可以,但你覺得玩一個不公平的比賽有意義嗎? 」
女兒悄悄地說:「媽媽,我們等下能再來一局嗎? 這次你也不要讓我。 」
在孩子因為輸了而沮喪時,我們不妨讓他們把內心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再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能更容易地面對自己。
*幫孩子找回自信
學會具體的讚美,當孩子學習穿衣服比上一次動作流暢一點時,我們可以讚美他們的穿衣技術;當孩子學習自行車騎行比上一次平衡感嫺熟一些時,我們可以讚美他們的努力……
每一次的小進步和小成功,都能給孩子帶來喜悅,與此同時,自信也慢慢地被建立。
自信的孩子不容易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評價上,不容易被輸贏左右情緒,喪失努力進取的勇氣。
最糟糕的其實不是輸,而是丟了不怕輸的勇氣。
女兒小時候,很喜歡和哥哥比賽跑步。
有時候哥哥跑得快一點,她就會沮喪地說:「我輸了,哥哥跑得比我快。 」
但有時候又充滿鬥志:「哥哥,你先跑,我來追你了。 」
沮喪與快樂,都是孩子極為正常的表現。
「輸不起」的現象,只是孩子行為表現中一個非常小、非常小的維度,它會反復,更會成長。
在孩子尚未長大成人時,我們沒有必要給孩子貼上「好勝心強」、「輸不起」的標籤,用我們的耐心慢慢地引導孩子,讓他們更好地在輸與贏之間相互平衡,用平常心看到輸贏結果。
僅自己們自己接受「輸不起」是一件正常的事,才可以一步一步説明孩子積累足夠的能量,更好地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
能贏的未必是真正的贏家,而「輸得起」才會贏得更長遠。
我們無法當孩子一生的保護傘,唯獨教會他們,能獨立在世間的風雨中奔跑,在人生的叢林中頑強生存。
「聲明:本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