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家長們在接觸書籍文字、與孩子相處學習的過程中,教育由經驗逐漸地科學、由感性到理性、由未經檢驗的紙上功夫到經受檢驗、從各種偏頗到拿捏穩定。
大資料顛覆經驗常識
從腦科學研究的角度看,3歲以後,人的大腦建立神經突觸的情況已經與成年人區別不大,可見大腦成長的重要階段都在家庭環境中,家庭資訊的豐富程度對孩子成長的幫助和影響很大。
心理學研究的一些經典實驗也給了家庭教育有益的啟示。比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1968年在一所小學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他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學校並叮囑他們務必保密。其實這些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但8個月後奇跡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個個成績有較大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這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證明:父母、老師的期待和信心,對孩子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
新家庭教育的目標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完整就是成為最好的自己,意味著身心靈的完整、家庭和學校共育的完整、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完整、發揮能量和挖掘潛能的完整、張揚個性的自由和遵守秩序的自律的完整。
新家庭教育應該是科學的家庭教育,體現為內容和方法的科學化。家庭教育內容的科學化,應該致力於培養孩子的健康力、交往力和學習力,讓自然生命更長、社會生命更寬、精神生命更高。學習力可以分為閱讀力、寫作力、探究力等,通過學習,人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和社會的局限,提高生命的精神境界,成就最好的自我。
方法從經驗走向科學
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三要三不要”:要陪伴、要積極、要示範,不要極端、不要比較、不要專制。
要陪伴。從空間和心靈上陪伴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法,有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生活完全不同。父母跟孩子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建立起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密碼、共同的價值、共同的願望,這種陪伴是相互影響的過程,是父母向孩子學習的過程,也是父母跟孩子建立終身聯繫的機會。
要積極。要注重養成孩子積極的人生態度,一方面要鼓勵為主,一方面要讓孩子學會悅納自己。即使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父母也要悅納孩子、鼓勵孩子。孩子的成長空間是無法想像的,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他就能演繹多大的輝煌。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期待和鼓勵造就孩子的未來。
要示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抱怨孩子其實是抱怨自己,因為孩子是在你的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時間遠遠長過他跟老師在學校裡的時間。
不要極端。要避免撒手不管和管得太多這兩種極端。很多爸爸拼命為家庭賺錢,把孩子交給媽媽;很多媽媽也是職業人,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管得太多就是不給孩子留下成長需要的空間和時間。孩子放學就進入補習班,週末進各種課外班,完全沒有自主發展的可能性。孩子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要讓他學會自己做計畫,長大後他才會安排自己的人生。
不要比較。做父母的很難不把孩子和自己相比,我也曾經對兒子說,你要是有爸爸一半的勤奮就好了。其實我的孩子很聰明,但我總覺得他不夠勤奮。但80後跟我們不一樣,他的人生價值觀有自己的標準。用我的標準去要求他不現實,用我的目標不斷地刺激他也不對。
不要專制。父母並不比孩子高明,“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這樣的話已經喪失了信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