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歷史

大稻埕顧名思義最早只是片曬穀場,於清代中晚期開始發展,從此之後,這塊方圓不大的地方歷經了戲劇化的起落,發生了許多讓臺北人慨嘆至今的傳奇故事。當年淡水河邊最興旺的是艋舺地區──臺灣北部最大的港市,由於做生意搶地盤的排他性格,一場「頂下郊拼」把打輸的下郊人(福建同安人移民)趕到了大稻埕,河航之利卻又讓大稻埕就此走向繁華,甚至取代了艋舺的地位。
大稻埕繼艋舺而起,外在條件是因為天津條約迫使臺灣開放4個通商口岸,而英國人主張大稻埕也屬於淡水港的一部份,使得它在清末就成為北臺灣重要的貿易港口;內在條件,或許可用「後見之明」這樣說──被迫另尋出路、重新開發聚落的這一群人有著更大的包容性──當艋舺人仍保守地排拒洋人的時候,大稻埕卻開設了洋行,讓外國領事館進駐。
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將大稻埕籌闢為臺灣首善的商業區,並指定為外國人的居住地,劃定千秋、建昌街(即今之貴德街)為外僑區,勸請當時的首富林維源、李春生等人投資興建,於是有了臺北第一條洋樓街,美國領事館、怡和洋行、德記洋行等都曾設址於此,只可惜這些洋樓和洋行目前都已不存。

大稻埕百年茶香

1 2

紀念臺灣茶業之父的李春生紀念教堂(左);貴德街為防淹水而墊高的台基和「亭仔腳」(右)攝影/王能佑

大稻埕的繁華是以茶商的財富為主,大稻埕碼頭5號水門外的中式帆船(junk)模型可惜沒有按照原尺寸呈現,將它放大為4倍大小,再想像泊滿大小船隻的熱鬧景象,都還只是Formosa Tea行銷世界的起點而已。沿著淡水河的貴德街,當年是聚集了數十家茶行的「茶街」,一整條街為了防淹水而墊高的台基和「亭仔腳」曾經是整座城市最香的地方──烘茶的清香、薰製香片的茉莉花香淹漫,隨著茶葉外銷而賺進的財富也造就了多位臺灣首富。
貴德街的「李春生紀念教會」是李家後人為紀念這位臺灣茶業之父所設立的;李春生是第一個把臺灣茶外銷的人,他由洋行買辦做起,後來獨立經商致富,在興建街市、促進茶業生產貿易方面都極有聲望,整個大稻埕區域如甘州街、歸綏街、迪化街(1段148-152號,後已易主)等都有他的宅邸和店屋。
李春生家族的宅邸目前都已改建大樓,連他捐資捐地興建於1915年的大稻埕教會都拆到只剩不完整的立面(甘州街40號,目前正在重建中)。而貴德街現存的「豪宅」則屬茶葉鉅子陳天來的故居「錦記茶行」(貴德街73號)最為耀眼,所幸,臺北人還保有「一棟」建築可以證明這條街的華麗身世。
陳天來的父親經 營供烘茶之用的木炭,而陳天來則看準商機經營茶業成為鉅富,曾任茶商公會理事長。陳天來致富之後又投資劇場,1923年創辦「臺北永樂座」、1935年創辦「臺灣第一劇場」,都曾是大稻埕這個臺灣最精華之地的風光所在。這兩座日治時期臺北市僅有的由臺灣人經營的劇場,也早已沒落拆除。
大稻埕隨著河港 功能衰落,又歷經二戰的破壞,茶葉出口銳減而失去了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茶業衰退,也連帶地讓大稻埕的繁華逐漸消退,對我們來說,不留痕跡的洋行、茶街、碼頭、藝旦……或許是抓不住的興衰故事,卻提醒了我們每天喝的茶可以有多麼深厚的文化底蘊。
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這 是個有百年歷史的產業公會,用老話說,也就是茶郊)目前定期舉辦大稻埕找茶趣的活動,由志工帶領介紹茶街的歷史並走訪茶行品茶,是認識茶產業的好管道。位於朝陽公園旁的王有記茶行是於1901年就在大稻埕設立精製廠的老字號,店內不但保留及繼續使用傳統製茶器具,並轉型為開放式生產、銷售與教育兼具的綜合型賣場,是非常值得細細參觀的茶行代表。

全臺最好買,就在迪化街

3 4

從清朝時代就在迪化街開店的林復振商行。(攝影/王能佑)(左);迪化街的中藥就跟這裡的南北貨一樣新鮮且選擇多樣。(攝影/許斌)(右)

日治時代的貴德街稱為「港町」、迪化街稱為「永樂町」、延平北路則叫「太平町」,這三條與淡水河平行的街市是大稻埕主要的幹道。大正昭和時期盛行巴洛克建築,如今主要集中保留在迪化街的老建築正是當年殷實商人們建築審美與家族財力的表現,乾元行前後幾家參藥行與民生西路至歸綏街的迪化街「中街」一段,是最有看頭的部分。然而迪化街的可看之處,我認為還在產業的豐富與背後的城市記憶,畢竟,這條臺北市僅存的老街終究還得靠經濟實力來維持活力。
迪化街自光復以來至今,一直是全臺布料、中藥和南北貨三大行業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布行集中在永樂市場四周,而明年將慶祝成市一百週年的永樂市場也是全臺唯一的布料集中市場。許多知名的企業家是由迪化街布行崛起的,如新光紡織的吳火獅、臺南紡織(統一集團)的吳修齊、吳尊賢等。永樂市場3樓自治會成員周睿麒說,父親那一代社會上都認為做布是賺錢的行業,媒人會主動上門的,到了他這一代衣料市場被成衣取代、紡織業則面臨產業外移的問題,榮景已經不再。
產業雖然不景氣 ,永樂市場卻仍臥虎藏龍。市場3樓老經驗的師傅可以憑著一張照片為女星趕製金馬獎典禮上要穿的華服、許多藝人讓人驚艷的演唱會服裝是這裡設計製造的、設計科系的學生從這裡認識布料,鑽進鑽出後或許養成了知名服裝設計師……。周睿麒說,近幾年外銷服裝加工廠中的師傅因為產業外移,沒跟著走的人一身好手藝總不能無用武之地,最直接的就是選擇在集中市場落腳,也讓之前空舖率頗高的永樂市場3樓有了轉變。現在不論是家飾品加工、公司制服、西裝、旗袍,或各式異國舞衣、動漫迷喜歡的Cosplay等等,都可以在這裡搞定。
南北貨是迪化街最有特色的商品,臺北市南北雜貨同業公會理事長簡鴻春認為,年貨的重點就是南北貨──過年全家團聚,不論是否臺北人都會採買南北貨回 家 , 一方面乾貨容易保存攜帶、一方面它是豐富年菜的高檔食材、又能當作遊子回家的伴手禮,所以辦年貨的傳統中,南北貨是不可少的採買要項。簡鴻春的家族從日治時代就在迪化街開店,一開始專門賣魚乾,簡先生說:「我家不算老,斜對面的林復振商行可是從清朝就有了。」(林復振商行由奠定大稻埕基業的郊商領袖林右藻家族興建,是最老的商號之一,目前仍由林家子孫經營。)
簡鴻春講到家業的起源,還是提到了大稻埕的航運,來往海峽兩岸,甚至遠至海外從事貿易的商船,在將臺灣的茶葉、樟腦出口的同時,也運來了許多進口的貨物,而迪化街的貨物永遠是最新鮮、選擇也最多樣。
以南北貨來說,香菇、鮑魚、干貝等食品在迪化街都是很有得挑的,如鮑魚罐頭就從一罐兩百多到兩千多元的都有,產自墨西哥的車輪牌是最好的,那一罐一粒的鮑魚得15到20年才長這麼大,簡鴻春介紹說,過年吃超方便,罐頭打開把鮑魚切片加點美乃滋就是一道美味;而南美產的兩百多塊一罐的,他也照樣推薦──這種一罐有十幾粒,用來煮稀飯很好吃。店裡陳列了一整排的干貝有從一斤五百多到三千多的好幾種選擇,簡鴻春認為這就是迪化街比一般市場來得豐富的優勢,客人可以依自己的需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