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台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即原名嘉應州鎮平縣)的客家人,1949年11月28日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鳳山鎮,其後曾移居屏東,就讀中正國小,1958年再隨父母移居新竹,就讀新竹師範附小,並開始廣泛地學習各種樂器,曾隨留日名師陳添桂習小提琴,薛萬福習揚琴,梁在平、陳蕾士習古箏,孫毓芹習古琴。高中時,每週末北上隨鄧昌國教授學小提琴。1968年考進中國文化學院 (中國文化大學前身)音樂系,主修小提琴,師從德籍柯尼希教授( Prof. Wolfram Konig ),在校期間,擔任學校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並在校外擔任由李泰祥、溫隆信發起的「現代室內樂團」首席小提琴暨團長,為推動台灣現代音樂而努力。1969年春,獲教育部膺選派赴伊朗,參加該國主辦的第三屆希拉茲國際藝術節( Third Shiraz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舉辦揚琴獨奏會,頗獲好評。1972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

陳建台於1975年秋,前往美國進修,進入愛阿華州肯特( Kent )州立大學音樂研究所,攻讀小提琴,師從馬思宏教授,另追隨艾達普教授( Prof. Halim El-Dab )及 Dr. Watson 等習作曲法。1978年秋,轉赴馬利蘭大學繼續博士班研修,1984年6月取得音樂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擔任中美協會交響樂團指揮(至1993年止)。 1986年秋,又獲得緬因州皮爾蒙德高級指揮研究證書,並隨美國音樂理論大師 Dr. Asher Zlotnik 與 Joseph Castaldo 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其後於1991年間加入美國 MMB 音樂出版公司( Norruth Music Inc. ),成為其屬下唯一的亞裔作曲家。在這一段時期當中,他曾於1987年秋,接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的委託,為國家劇院的開幕季創作歌劇《西遊記》,並親自指揮聯合實驗管弦樂團(今國家交響樂團)演出。

1993年至1995年陳建台應聘出任香港浸會大學客席教授。1996年至1998年返國受聘於清華大學,擔任人文社會學院客席教授暨清華劇場主任,專司音樂、舞蹈、戲劇活動,於推動清華校區與新竹地區之藝術發展貢獻良多。

由於身兼小提琴、指揮、作曲等多項專業,又精通多樣民族器樂的展演,陳建台的作品所呈現的是多元而豐富的特色,曲目並跨越了古典、現代與流行音樂。其大型的音樂作品除了《西遊記》之外,尚包括《五弦禪》(弦樂合奏曲)、《茉莉香片》(管弦樂曲)、《食烹》(中國現代舞台劇)、《武陵人》(中國現代舞台劇)、《遠觀與近觀》(管弦樂)、《淡水》(鋼琴協奏曲)以及《客家小提琴協奏曲》等。其中完成於1970年代的《食烹》與《武陵人》都是為張曉風所製作的中國現代舞台劇而寫,陳建中同時運用西洋與中國樂器,適切地在充滿現代感的音響色澤中,展現了中國的精神內涵。完成於2004年的《淡水》是應鋼琴家陳郁秀女士而作,全曲分為五個樂章,除了於技巧上運用了許多現代及後期浪漫的語法之外,音樂素材亦包含了歌仔戲與原住民的元素等,以呈現台灣印象。2005年應行政院客委會而寫作的《客家小提琴協奏曲》,表現的是客家人一千多年來顛沛流離、處處是客、客地為家的精神,全曲以現代音樂語言表現,小提琴與樂團相互競奏之間,時而傳來山歌高亢的曲風,時而粗獷高歌,時而吟唱冥想,節拍自由,音響兼具新穎與客家鄉土色彩。

陳建台所寫的跨界音樂曾於1996年由 BMG (藝能動音公司)出版,其代表作《 Tango Tomorrow 》一曲並製作成「黃貞華豎笛貞情」專輯之 MTV 宣傳短片,在台灣各電視台播放,流行一時。至於膾炙人口的的歌曲則有《瓶花》、《舊情的枕頭》、《海灘黃昏》、《異鄉人》、《聲聲滴到明》、《心動》、《相思三疊》、《窗外一幅畫》、《蘋果樹下》…等,其中多首收錄於「蔣淑齡專輯」。陳建台的大眾音樂無論曲法與結構都相當細緻,旋律優雅動聽並帶有幾分浪漫的色彩,聽來相當享受。

陳建台目前僑居美國,專事作曲,並任 Sanglot Sounds 音樂公司總監。身為專業作曲家,他的音樂經常於國內外知名的音樂廳演出,在現代技法中滲透中國精神內涵是他一貫的特色,此外,優美也是他的訴求,因此他的音樂雖然不可避免地充滿了各種實驗性的新音響,卻仍能為廣大的聽眾所接受。尤難能可貴的是,在大眾音樂的寫作方面,他亦費心耕耘,每個作品都是精緻的呈現。在學術領域與流行領域一向壁壘分明的台灣音樂界,陳建台於兩者皆能嚴肅以對的態度,確實能為專業作曲家們帶來新的思考模式。

資料來源:客家委員會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6345&ctNode=1561&m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