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總話直銷】 打開台灣直銷史

GR1072

 

文◎劉樹崇

直效行銷(Direct Marketing)是近半世紀來的一種通路趨勢,它是製造商把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跳過了代理商及中間商的通路模式,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概括來講可分為人員銷售(Personal Selling)、多層次傳銷(Multilevel Marketing)、自動販賣機(Vending Machine)、目錄行銷(Catalogue Sales)、電子媒體行銷(Media Sales)、網路行銷(Internet Marketing),所以接觸直銷通路已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若能回顧過去50年來的一些直銷相關重要事件,鑑古知今,有助於對直銷產業有更深的瞭解。

■ 50年代

我住在台南鄉下,那時診所或西藥房並不普及,我們兄弟姊妹若在半夜時發燒,媽媽就從掛在牆壁上的藥包袋,拿出退燒藥給我們吃,先把燒退下來,隔天再帶我們去看醫生。我記得當時有一位老先生騎著單車,每兩個星期到我們家補充藥包,這就是所謂的人員直銷。

■ 60年代

一早報童送報紙或牛奶,還有菜市場一些農民把自己種的青菜或竹筍擺在路邊賣,下午老榮民吆喝著賣山東饅頭,以及晩上推著三輪車叫賣杏仁茶的笛聲;還有在收音機的節目段落,會播放政府節育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這些回味無窮的生活點滴,反映了那個時代,基層的直銷人生。

■ 70年代

賣房子的廣告傳單,會夾在報紙裡或請工讀生塞入你家信箱,雖然雜貨店、五金行仍是大家買日用品的主要通路,但多數人更喜歡到國軍福利站買嬰兒奶粉及紙尿布;同時,有線電視開始普遍,我認為五燈獎在當時是最典型的置入性行銷,透過歌唱比賽,評分卻用田邊藥廠的Logo來顯示,這個時段是星期日晩餐後家家戶戶選看的熱門節目,難怪那時除了大同寶寶以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田邊製藥的五個燈商標。

 

■ 80年代

我還記得謝東閔省主席提倡的「客廳就是工廠」,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在客廳裝配加工聖誕燈,為國家賺取不少外匯;在這時,直銷界發生了台家事件,台家公司利用多層次佣金鼓勵拉人頭,吸引會員加入推銷清㓗用品,但因產品單價高及不容易銷售,又因退貨、退出遭拒,爆發重大社會事件,因而登上媒體頭條,在純樸的民風下,影響社會大眾對傳直銷的印象。

同時1982年,2家跨國直銷公司安麗、雅芳登台設立分公司,首先把美式直銷營運帶入國內;除了這2家公司之外,大家應還記得我們都為小孩買的幼教百科全書,最典型的就是台灣英文雜誌社的直銷大使深入家庭,尤其是媽媽大軍介紹套書給家長,建立良好的人員直銷服務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那時政府尚未解嚴,未能成立民間社團,所以台英社董事長陳嘉男登高一呼,在同年也找了台英、安麗 、雅芳、怡樂智、松柏、統健等直銷公司,成立「直銷聯誼會」,每個月老總們聚會,除了聯絡感情,並交換經營訊息,這是以後直銷協會成立的濫觴。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2015年11月【直銷世紀】275期,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粉絲平台,或至直銷世紀市集購買紙本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