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卡」關 家長怎麼當推手?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專題報導】

小芳的爸媽兒時家裡窮,沒有錢學樂器,什麼樂器都不會,等生下老大小芳後,家中經濟較穩定。小芳讀小一時,媽媽送她去學鋼琴,希望能為孩子打開一扇音樂的窗。為了讓小芳有更多時間練習,媽媽還花了數 萬元,買了一架鋼琴。

小芳本來練得很有興趣,也曾在音樂班公開表演,但升上小三後,似乎遇到瓶頸,有些比較難的曲子,怎麼就是練不好,開始意興闌珊,不太想練琴。媽媽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到底要怎麼辦?

很多家長即使沒音樂背景,也鼓勵孩子從小學樂器,但鋼琴家謝婉玲提醒家長,切忌揠苗助長,三、四歲的幼兒,手指骨骼還沒發展完全,也比較坐不住,太早學琴可能適得其反。

不過,謝婉玲說,幼幼班的小孩,倒是可先讓他們接觸音樂,例如帶孩子聽音樂會或唱唱歌,培養音感及興趣,等五、六歲再學琴也不遲,這時手指夠大,也較能按好琴弦或琴鍵。

 

用鼓勵取代打罵

至於要學什麼樂器,謝婉玲建議家長,不妨帶孩子到音樂會或音樂教室,實際聽一聽、看一看,再做決定,通常以學鋼琴、小提琴較多;管樂要等到國小中、高年級以後學比較好;好動的小孩子,學打擊樂也不錯。

不管學什麼樂器,學久了,都會遇到瓶頸。謝婉玲說,要怎麼突破?因人而異,有些孩子抗壓性高,或很喜歡這種樂器,問題通常可以很快解決。

若孩子抗壓性比較低,遇到瓶頸就卻步,說「這種樂器不適合我,我不想練了」,謝婉玲說,家長這時千萬不要打罵,應多加鼓勵:「再試看看,多努力一下,說不定就可以彈得更好。」

 

親子一起學樂器

謝婉玲指出,學樂器的另一項功能,就是可訓練孩子面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若孩子年紀還小,她建議家長盡量抽空陪孩子練琴,也可適時和老師溝通,若某首曲子一直練不好,不妨改練另一首,否則重複練習也不會進步,反而讓孩子更厭煩。

「懂得欣賞音樂,是學樂器過程非常重要的一環。」音樂老師賴家鑫建議家長,不要光只會逼孩子彈琴,更要經常帶孩子聽音樂會、聽愛樂廣播或古典音樂CD,領會音樂之美,進而督促自己進入更高境界。

賴家鑫說,練琴的過程其實很孤單、無聊,若能帶孩子聽音樂會,看到台上那麼多樂手、台下那麼多觀眾,都和自己一樣往音樂之路前進,練起琴來會更有動力,也更曉得什麼是真正優美的音樂,會想「見賢思齊」,更想把琴練好,夢想有朝一日能站在舞台上獻藝。

賴家鑫同時鼓勵父母可和孩子一起練琴,因為大人的理解力比較好,孩子練琴遇到問題,家長可幫忙糾正,督促孩子練琴時,也更有同理心。

 

你可以這樣做讓孩子喘口氣 找回自信

●小芳學琴遇到了瓶頸,不想練了。鋼琴家謝婉玲建議家長,首先要好好和小芳溝通,不要打罵,一起找出問題點;若是因為遇到挫折而退縮,可和老師商量,暫時不要教太難的曲子,或教一首難的,搭配兩、三首較簡單的曲子,讓孩子喘口氣,先找到自信。

若問題出在老師,例如老師太嚴格,或不適應老師的教法,就要和老師懇談,能否改變教法、稍微放鬆一點?

不要用太專業的眼光來要求小芳;若溝通無效,就要考慮是否換老師,以免扼殺小芳學琴的興趣。

 

出處: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54/36734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