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項歷時長達10多年的社會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從小接受音樂教育確能促進學業表現。
德國經濟研究所(DIW)近日提出研究報告,分析了德國社會經濟資料(SOEP)自2001年至2012年間將近4000名青少年的資料檔案,重點集中在8歲開始學音樂的17歲青少年。
研究結果發現,從小學音樂的孩子課業成績普遍優於其他孩子。而家長受教程度不高但學過音樂的孩子,相較於類似家境但從未接受過音樂洗禮的孩子,成績表現更突出。
另外,從小學音樂的孩子人格特質上更加認真仔細,更開朗,更積極上進。
研究人員指出,家長教育程度確實對孩子是否參加課外音樂會有決定性影響,主要是社經程度較高的家庭有餘裕提供孩子課外音樂課。研究人員並呼籲國家應撥出一筆財政預算給予支援,鼓勵家境不好的家庭也讓孩子學習音樂。例如,近年來德國很多州推行每個孩子學習一種樂器計劃,讓孩子可免費學習一年樂器。「類似做法可激發青少年潛能,並有助於改善社會不平等現象」,研究Adrian Hille說到。
已有許多證據顯示,貧窮造成的持續壓力會阻礙腦部發育,但新的研究也指出,弱勢孩童如果參與「趣味的挑戰」,將能逐漸強化其神經發展,而這種「趣味的挑戰」就是音樂課。
該研究發現,居住在洛杉磯幫派興盛區的6~9歲孩童中,參與自由音樂建構課程達兩年者,處理特定音節的速度比其它較少受到音樂訓練的同儕要快。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美國西北大學Nina Kraus教授認為:「這份研究顯示社區音樂計劃能夠重塑孩童的腦部,優化處理聲音的過程,而這能增進學習與語言使用的技巧」,此報告已見於神經科學學刊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研究團隊追蹤44位洛杉磯公共學校的學生三年,他們都居住在幫派出沒的地區。其中有18位學生在第一年參加了Harmony Project音樂訓練計劃,經過約半年的入門音樂課程 (每週兩次、每次一小時的基礎課) ,再進入分組樂器課程,另外26位學生則在一年之後才開始基礎音樂課程。
每學年終了時,這些學生都要參加神經生理學測試,研究者從中了解他們的腦部能夠多快分辨ba與ga兩種聲音的差異。他們發現:「經過兩年訓練的孩子在分辨音節的神經反應上大有長進。在兩組學生之中,受到較多的音樂訓練者,其神經功能也隨之增強。這顯示音樂訓練能夠轉化到非音樂方面的整體聽覺上,並能自然影響其對聲音的處理過程。」這種進步對日常生活的溝通多有助益。
以往的研究顯示,在群體中比較擅於閱讀及在噪音中聽力較優異者,在神經系統上對於上述音節都有更強的區別能力。這份研究因此也說明了社團及聯課活動中的音樂課程能夠增強神經系統功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發現,這種效果在受試者接受滿兩年的訓練後才會顯現,如果課上得不夠多,是沒有用的。
出處:
https://www.muzik-online.com/tw/article/focus/3a28aea7-9f20-db52-e36b-e9d97c796a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