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發展Q&A
首先恭喜您對自我生涯規劃有這樣的疑問與思索,這是一個好的開端;現在您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厘清現況並看到您所擁有的資源,然後從這些訊息中抽絲剝繭,找到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所謂『瞭解自己是開發自己的頭一步』;因此,每個人在設定目標前,必須先瞭解自己的現況,這樣才不會因設定無法達成的目標而產生挫敗感。也就是說,在自我成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先瞭解自己性格的優勢與盲點﹝欲瞭解自我性格傾向者,請洽職涯發展中心﹞;目前所擁有的能力、資源;並衡量業界選才的條件與方向,再結合自己的所學與興趣,做進一步的擴展及延伸。相信只要靜下心來,誠實的面對自己,一定能規畫出明確的目標與努力的方向。以下是企管系四年級學生在做完性格特質評量瞭解自己後所做的個人SWOT分析,供您參考!
性格特質 | 我的性格優勢與盲點﹝開朗活潑型﹞ | 我可以學習及強化的方向 |
※正直、親切,不計較細微,易共甘苦;人際互動中適應他人快。※行事富柔軟性,能隨機應變。※興趣導向,遇到困難時容易放棄,而產生虎頭蛇尾的現象。 | ※加強專業及企劃能力訓練,將想法化為實際行動,以提升自信心與成就感。※珍惜人脈資源,培養守時、守信的習慣,並提醒自己,凡事要想著說,不要搶著說,給人更踏實的感覺,遇到困難要堅持下去。 | |
專業能力 |
我擁有的專業能力 |
我需要加強學習與克服之處 |
※對企業運作有整體的概念。※擁有多張專業證照﹝證券商高級業務員、投顧投信業務員﹞※熟悉Word、Excel、PowerPoint之操作及簡報技巧。※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佳﹝多益考試(TOEIC)950分。 | ※除企管所學外,將輔修的中、高等會計學、審計學及稅務法規確實學好﹝目標:兩年內考取會計師執照﹞,並結合企管的知識、語文能力,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積極參與企業經營行動學習研討課程,向來自業界的老師們請教,將理論與實務連結,強化對事情評析的敏感度。 | |
機會解析 |
我擁有的機會與價值 |
面對競爭,我需要如何尋找資源 |
※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求新求變的本質及高度的學習意願,能發掘及解決問題。※收集及統整資訊的能力。※豐富的社團活動策劃經驗,並勇於承擔任務面對挑戰。 | ※專注每日所學,並積極參與企業參訪及實習機會,培養實務經驗及宏觀視野。※利用假日掌握進修機會,除參予校外講座或課程活動吸收新知外,也瞭解業界需要的人才條件,設定學習的方向與目標。※每週必須閱讀一本專業雜誌或書籍,並將心得記錄下來,不斷內化並在生活中實踐。※參考他人的履歷資訊,統整自我內在資源,做好自我推薦的準備﹝三分鐘自我介紹﹞。 |
要結合興趣與專業,就像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將舊有的知識與新的知識統整的過程。我們很容易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投入較多的心力,也願意去排除萬難、加倍努力去探索;當努力有代價,成就感又回頭影響興趣,於是興趣更高,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然而,興趣也容易在遇到困難挫折或外在有更強烈的誘因時放棄,使得興趣只是一個短暫的火花,這樣的感覺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焦慮與不安,促使我們在去尋找另一個『興趣』……。
而『專業』的養成,是需要有更多的責任與堅持,就像很多學生雖然剛開始選擇了不是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但仍然能夠很認真、負責的深入探索,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與價值,讓『它』變成自己的一技之長,畢業後能順力的找到工作。一旦生存獲得了保障,又能延續這樣的專業態度在工作中學習,找到工作的價值,讓自己樂在其中。
這種在專業的領域中『培養』自己的興趣及正確的職能心態,就能為自己『創造市場』,豎立個人的品牌價值。共勉之!
『課程的結束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協助學生做好進入職場的準備,進入職場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因此,無論升學或就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正確的職能心態。
根據青輔會針對「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2009/2)報告中,受訪者認為高等教育應當優先加強養成的就業力技能專案有:1、良好工作態度;2、穩定度與抗壓性;3、表達與溝通能力;4、專業知識與技術;5、學習意願與可塑性;6、團隊合作能力;7、專業倫理與道德;8、發掘及解決問題能力。﹝請參考下圖﹞
我們從以上的示意圖中可以看到,企業最重視的八項職能中,只有一項是屬於『硬性技能』,其餘七項都屬於『軟性技能』。因此,無論升學還是就業,擁有一顆謙卑的心及終身學習的態度才是王道。
這是很自然的現象,自己眼中的自己往往和他人眼中的你有所不同,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客觀的評量系統做輔助,讓我們看到不同面向的自己。因此,在解讀評量報告時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
*性格鑒診是顯示傾向,而非判定。
*性格類型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同,請以輕鬆客觀的心態來探索人我的行為。
*行為、智慧是動態的展現,並非一成不變。
*任何性格類型都不能阻止個人對成功渴望所帶動的改變。
讓我們藉由『評量』這個媒介,做為自我探索的第一步,瞭解性格中的優勢與盲點,進而強化優勢,提升弱勢,認真思考自我的生涯規畫,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深思熟慮型的特質,自我色彩濃較為濃厚,容易讓自己陷入完美主義及對一切選擇的理想化,會花很多的時間收集資訊、思考問題,希望能找到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容易讓自己陷入問題選擇的迷失當中,也會容易讓自己因此而產生莫大的壓力與挫折感。
以下就針對深思熟慮型之優勢、盲點、作風格調、敏感度傾向、工作展現、人際關係、職業參考、調整建議一一說明:﹝有興趣了解職涯性向的同學,請洽職涯發展中心邱小姐﹞
深思熟慮型 | ||
優 點 | 盲 點 | |
1、思考優於行動,凡事均經慎重評估後再進行,一旦下決定後便會努力完成。2、樂意為他人服務,有較強的道德感,當個人、團隊和組織的價值觀達成一致,會全力以赴努力工作。 | 1、人際互動範圍不大、自我要求過高,面對矛盾容易逃避,亦常將不滿的情緒壓抑在內心,一旦爆發較難以平復。2、理想主義,如果工作讓他們覺得沒有意義,或與自己的理念不符,工作意願就會降低,甚至產生抵觸情緒。3、完美主義傾向,自我色彩濃厚,易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而造成他人的壓力。 | |
作風格調 | 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具完美主義傾向,不管做任何事,除非先考慮周全,否則不會採取行動。自我要求相當高,在遵守做人的原則上,可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但對於自己的理想或標準亦相當堅持,不容許他人踐踏。在平和溫厚的外表下,掩蓋內在的強烈驅力,容易形成自我壓力,較無法放鬆與自娛。 | |
敏感度傾向 | 因敏感度較高,很會操心身邊存在的人事物,但是內心卻相當的強韌,一旦對於自己相信的那一條路,會充滿自信的走下去。 | |
工作展現 | 理想主義者,凡事都要先經過慎重地思考評估,等到自己認為妥當以後,才會努力而耐心地做下去;認為對的事,即使不喜歡也會勉強自己去做,所以工作方面給人的信賴度很高;亦可能因理想化及主觀而造成缺乏靈活度。 | |
人際關係 | 不太擅長於社交,獨立心強,人際互動範圍不大,但因為人十分隨和,重視情感,會把肝膽相照、長年交往的朋友,當成家族中的一份子般的看重。日常生活中,只要自己的理想或標準不受強烈干預,就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但如果感受到有強烈的威脅時,會突然變得十分認真且寸步不讓,氣勢高漲的程度,會讓自己及身邊的人都深感驚訝,而陷於無法理解的矛盾感覺中。 | |
職業參考 | 宜從事以服務性質及安定性高的工作,如會計、教師、社會福利、心理諮詢、行政工作、室內設計、軟體研發、系統規劃分析、檔案管理、品質管制、物料管理…..等工作。 | |
調整建議 | 1、加強溝通技巧及表達力訓練,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與看法﹝即使是不同的意見﹞。2、在工作方面,學習主動與他人溝通討論,可協助強化處理能力的多元性,避免做事僵化產生的挫折及焦慮。3、學會面對矛盾、解決問題,正確表達內心的感受,避免過度壓抑而造成心中的焦慮。4、對事情的理想化,完美主義傾向,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很大的壓力,瞭解自身的性格特質,給予他人發揮的空間,相信別人的能力對自己和別人都是一種支持。
5、鼓勵自己多參加一些團體及聚會,接納並欣賞與自己類型不同的人,以減少與人接觸的排斥感與恐懼感。 | |
座右銘 | ||
『能力來自於決斷力;效率來自於規律』,快速行動,不要再想了………………………。 |
課業、夢想、社團、愛情這四項元素編織了大學生活的夢幻、充實與多樣化,但如果要問如何從中取得平衡點,我會覺得「平衡點」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的迷失,畢竟四者之間還是有所謂的優先順序,也就是說在關鍵的時刻是必須去取捨的。所以如果要問如何取得平衡點,不如去思考如何避免讓它們失去平衡點,畢竟每個元素對每個同學而言比重是不同的,無法用一致性的方式套用在每個同學身上。以下提出我個人的觀點與各位分享。
我們先從『課業』談起,在校成績的優劣雖不是決定將來成敗的因素,但這亦表示我們對自我『選擇』負責任的表現,何不將本業顧好,累積知識與經驗,為將來進入職場做好準備,打造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
再談夢想及社團,是否能將夢想與社團結合?夢想是否可以透過社團活動來體驗、學習並進一步的實現呢?很多人參加社團是由於同學熱情推薦,因不好意思推辭而加入;若果真如此,就要想清楚是否還要繼續堅持下去。
說到愛情,你會聽到很多人說『愛情是大學生的必修學分』,那為什麼這麼多學生為愛情所苦?愛情是甜蜜?還是負擔?若在與自己喜歡的人相處,能彼此信任、支持,覺得很甜蜜、開心,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抉擇。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重要的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課業、夢想、社團、愛情這四項元素的優先順序,就由各位決定囉!
甲單位→過去服務的單位,需離家,工作時間長,但有升遷希望。
乙單位→新單位,離家近、薪資高,但無升遷希望,我是活潑開朗型,該如何選擇?
人的一生都在面臨無數的抉擇與取捨,事前的審慎評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決定後的專注與堅持,及如何在每天的工作中找到樂趣與價值,成就智慧人生,奠定一生成功的基礎。
人生最奇妙的就是在於“明天的不可知性”,就像有句名言:『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的變化著,今天的選擇也不一定代表永遠的一成不變,只有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甘苦。因此,無論您是選擇甲單位或乙單位,對整個生命而言,都只是一個過程。建議您不妨先做個比較表,衡量這兩個選擇那個對你比較重要,是升遷呢?還是離家近、薪資高呢?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探索自身內心的呼喚,抓住心底所擁有的那一絲感動,通過對自身的探索與瞭解,為“自己”做好選擇。
所謂『瞭解自己是開發自己的頭一步』,開朗活潑的性格類型可說是一個優秀的社交家,喜歡與他人互動,亦會較在乎他人的看法與批評,因此容易忽略自我內心的想法。在工作展現上,適應力及協調能力都佳,易與他人共事,對專業的堅持則易著重于廣度的發展,而忽略深層的探索,對有興趣的事物會全然投入,對非擅長及嚴格規定之事物,易產生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的現象。所以,選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做好決定後如何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與執行。
職涯發展來自於對『專業』的堅持及持續終身學習的心!讓我們用心體會工作的價值,以行動創造生命的奇跡。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種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其不同的優勢與盲點。隨著心理學家的實證研究與醫學的進步,以往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有了新的詮釋與突破。這相關領域的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與追蹤發現『性格是一個動力說』,也就是說個性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歷練及與外在情境互動中,個體為適應情境而會主動﹝我要改變﹞或被動﹝情勢所逼﹞的進行調整,並顯現于外在的行為上。
然而,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做大幅的改變,而是在不斷的自我提醒中做些微的“調整"。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優勢及弱勢(盲點)。要如何強化優勢,提升弱勢才是我們一生中重大的課題。優勢是讓自己輕鬆自在,容易發揮而產生自信;而盲點常是阻礙自己進步的絆腳石。很多人會因為不瞭解自己的盲點而重蹈覆轍,也有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為何總是這樣,而無法原諒自己。瞭解我們的性格讓我們看到性格中的盲點首先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接納自己,給自己多一份諒解,然後再提醒自己避免因盲點導致的失誤。調整盲點,可幫助自己跨越困難而有所進步、成長。例如:一個直覺型的人,敏感度高,容易受到外在情境而影響自己的情緒,遇事喜歡聯想而讓自己陷入負向情緒中,當我們瞭解自己有這方面的特質時,遇到事情就要提醒自己往正向思考,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不是沒有的東西;將自己的敏感度提升為對事情的周密性,讓盲點轉化為自己成長的動力,這樣不但能讓自己不斷累積能量,提升自信,也能管理自我的情緒,化阻力為助力,讓生命更豐富多彩。
性格的瞭解和調整,並不是在原地繞圈子,而是在學習中讓生命不斷提升,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充實的過程。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讓我們從瞭解自己開始,並不斷的進行內省與調整,開創美好的人生!
你能思考到畢業就想找到工作,為家裡減輕經濟壓力,說明你本身就是個很責任的人。現今職場難尋,確實是個事實,但是每一年,仍然有大多數畢業生找到工作,如果我們看到的只是現實的困難,職場難尋只是讓我們給自己一個逃避壓力的合理藉口。只有認識到目前的現況,把重點放在思考如何把自身塑造成企業需要的人才時,我們才能不被外在環境所影響。
以目前的狀況,假如你是大四的學生,還有半年即將畢業,那我們就要思考和我們專業相關的工作有哪些,找這些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我現在擁有了哪些優勢,還需要提升哪些能力?用半年的時間好好提升自己,相信會有很大收穫的。
現今職場生態出現『人求事、事求人』的現象;如果您有經濟方面的負擔,想立即擁有一份工作,就可利用畢業前的空檔去嘗試參與工讀的機會,做為跨入職場前的準備,先求有再求好,只要我們保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在執行每一份工作時都能盡心盡力,累積經驗與人脈,這樣我們所付出的每一份心力,都將是我們人生的墊腳石。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加油囉!
所謂『自我掌控度高』的行業,意指較能依自己的想法規範去發揮個人潛能的工作,例如:教師、學術工作者、作家、個人工作室、藝術工作者﹝如藝人、畫家、音樂家、園藝設計師﹞、創意工作者……等等。
從您的問題裡,可以覺察到您對人脈經營的積極與渴望外,更能感受到您是一個對自我要求很高的人。
圖跡及彩跡是一個『動態評量』,其目的是瞭解一個人潛意識中的認知與感受記錄,及個體對情境的動態適應度及解決問題的基本準備度。您的評量報告中出現“擇友條件高,不易與他人建立朋友關係”,並不是代表您的人際關係不好,朋友關係不夠穩固,而是提醒您尊重他人的想法,而不是用自己的價值觀或標準要去求他人,造成他人的壓力。
還有一個小叮嚀:當一個人的安全感、自信心或歸屬感不足時,自我保護意識會較強烈,不易與周圍的人親近,擇友條件自然就會變高,所以改善人際關係的根源是先改善自我關係,從先學會肯定接納自己的同時,找到自我存在價值。並且提醒自己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肯定別人的優點,當你能夠這麼做時,別人會在與你互動中感受到被尊重而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與你相處。在交友的過程中保持一個原則,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就先怎樣對待別人,當你勇敢走出這一步時,等待你的將是美好的回饋。
人的一生要經歷很多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學而後知不足,然後不斷的修正和提升,不論您目前從事的是您期望的工作也好,還是臨時過渡的工作也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標才是最關鍵的。當您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時,你所做的一切都在為您的目標做鋪成。珍惜您現在的工作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將舊有的知識與新的知識統整。
我們很容易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投入較多的心力,也願意去排除萬難、加倍努力去探索;當努力有代價,成就感又回頭影響興趣,於是興趣更高,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然而,興趣也容易在遇到困難挫折或外在有更強烈的誘因時放棄,使得興趣只是一個短暫的火花,這樣的感覺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焦慮與不安,促使我們在去尋找另一個『興趣』……。
而『專業』的養成,是需要有更多的責任與堅持,就像很多學生雖然剛開始選擇了不是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但仍然能夠很認真、負責的深入探索,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與價值,讓『它』變成自己的一技之長,畢業後能順力的找到工作。一旦生存獲得了保障,又能延續這樣的專業態度在工作中學習,找到工作的價值,讓自己樂在其中。
這種在專業的領域中『培養』自己的興趣及正確的職能心態,就能為自己『創造市場』,豎立個人的品牌價值。共勉之!
職場心理相關採訪
所謂『衡外情、量己力』,自我職場定位源於在職業規劃中,如何讓自身與所處的職位變遷進行有效的互動與交流,並能不斷的累積經驗,持續成長,達到心理的平衡與滿足。其影響因素為:人格特質、信念、價值觀、行動特徵及對專業的熟悉程度。
瞭解自我職場定位的重要性,就如同找到正確的方向與目標,這樣才能架構自我學習鷹架,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由於專業的培養是需要有更多的責任與堅持,並不斷的將舊有的知識與新的知識統整。
我們較容易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投入更多的心力,也願意去排除萬難、加倍努力去探索;當努力有代價,成就感又回頭影響興趣,於是興趣更高,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然而,興趣也容易在遇到困難挫折或外在有更強烈的誘因時放棄,使得興趣只是一個短暫的火花,這樣的感覺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焦慮與不安,促使我們在去尋找另一個『興趣』……。
因此,在自我職場定位之前,首先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瞭解與評估。由於『瞭解自己是開發自己的頭一步』,透過對自我深入的瞭解,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特質的行業﹝如外向型者適合從事公關、服務、廣告、行銷、業務、管理及其他和人際相關的行業;內向型則適合研發、企劃、系統分析、品管、物管、建築、室內設計等等與他人互動較少或需要獨立完成、深度思考的行業﹞,進而強化優勢,提升弱勢。
瞭解自我職場定位,讓我們在專業的領域中『培養』自己的興趣及正確的職能心態,為自己『創造市場』,豎立個人的品牌價值,樂在工作。
找尋正確的自我職場定位,是一個『知己知彼』的過程。正所謂『瞭解自己是開發自己的頭一步』,要做出正確的自我職場定位,需要從客觀科學的瞭解自己開始。從瞭解自己性格的優勢與盲點;目前所擁有的能力、資源;並衡量業界選才的條件與方向,再結合自己的所學與興趣,做進一步的擴展及延伸,從而為自己勾勒出自我職場定位的雛形,進而規畫出明確的目標與努力的方向。在自我定位的過程中,就可以有意識的強化自身優勢,提升自身的弱勢。這樣深入的自我剖析同時也是打開『知彼』的敲門磚。對於『知彼』,我們同樣可以從對於職位的瞭解開始,瞭解它的所需,以及我們與其配合的所長與所短。
當然,除了瞭解自己與職業的適格性,精進專業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專業心態﹝軟性職能﹞的培養。根據一項針對大專畢業生就業能力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企業最重視的八項職能中,只有一項是屬於硬性職能﹝專業知識與技術,這是我們進入企業的基本門檻﹞,其餘七項皆屬於軟性職能﹝包含:團隊合作能力、良好的工作態度、溝通表達能力、穩定度與抗壓性、學習意願及可塑性、發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倫理與道德觀念﹞;可見軟性職能對企業整體文化的塑造及績效的提升的重要性。所以說,專業心態是決定專業能力是否發揮到最高品質的關鍵因素。
職場定位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其變化的因素源于個人意願的主動調整和配合外在需求的被動式的改變兩種。前項乃是因著自身生涯規劃中的職涯規劃而進行的階段性調整或是因著自身生命經驗的積累與成長,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的結果,這往往是建立在充分的自我瞭解的基礎上。而被動式調整,則是因著公司需求的變化,我們需要接受這種變化帶來的成長與學習,重新審視並分析自我與職位匹配情況,進而調節新的職場定位,以適應新職位的挑戰。
所謂『思想是行為的種子』,而行為會累積成習慣,習慣則形成性格。所以,我們如果希望快速解讀主管與同事的心理,可以從解讀他們的性格特質傾向著手。
以下就針對心理學大師『容格』所提出的四對性格傾向逐一為各位解析:
外向—內向是精力的來源:外向型善於表達,喜歡說,喜歡人際互動,行動優於思考,喜歡參加團體活動,精力來源是人群;內向型擅長傾聽,喜歡安靜獨處,凡事三思而後行,精力來源是單獨充電,因此人際互動的範圍不大;
實感—直覺是資訊收集方式的不同:實感型透過視聽嗅味觸五種感官收集資訊,所以喜歡具體做而不願意想太多,相信眼見為憑,注重此時此刻,容易見樹不見林,很注重事情的細節,對未來的發展與規劃考慮較少;直覺型很會想,對未來的可能性感興趣,擅於規劃,講話是籠統大概,對事情的細節比較不在意,常因為想太多做太少而導致自信心不足;
獨立—依賴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獨立型剛,依賴型柔;獨立型凡事按部就班、條理清楚,書桌整理的乾乾淨淨,物品分類擺放,對時間的掌控點很精准;依賴型比較隨性,喜歡隨遇而安,不喜歡程式步驟和嚴謹的制度規範,對時間的掌控點不足,容易拖延;
理智—情感是行為決定的不同,理智型對事不對人,善理性分析思考,對事情的看法較為客觀,認為明辨是非比受人歡迎更重要;情感型對人不對事,自我色彩比較濃厚,非常在乎他人的感受,常過度滿足他人需要,做事情的優先次序是以情感需要為主;例如:情境互動中,有些人認為討論的氣氛和與誰一起討論很重要,他們注重情感資訊的交流與溝通,感覺一個融洽的氣氛或是一個對的人更能產生溝通的愉悅,他們可能偏向於情感型特質;有些人則認為討論在於明辨事理,理不辯不明、事不說不清,他們更關注事情本身合理性與正確性,他們可能傾向于理智型特質。這正是在性格特質中對於判讀依據傾向的辨析,它與我們觀察行為時息息相關,可以讓我們瞭解抉擇的由來,進而獲得更可靠的思索判讀依據,讓我們瞭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自然也就更易於瞭解他們真實的想法。
是否能透過瞭解老闆的心理而從中獲益,取決於自身的意圖與心態。如果是為了私利而揣摩上意,往往容易弄巧成拙;若是出於要瞭解工作真正的含意,協助澄清工作內容,將這些資訊轉化成我們工作的資源,進而提升工作績效,則不但能快速累積經驗,增加知識涵養,更能培養自己提高位階思考的能力。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瞭解老闆的心理,進而將相關資訊轉化成工作的説明,首先必須瞭解彼此的行事風格及決策過程。例如:一個實感型的員工﹝認知價值取決於實際經驗,喜歡具體操作又注重當下,做事需要有明確的指令﹞,碰到直覺型的主管﹝認知價值取決於成功機會,著重於方向而非細節,指令較為含糊籠統﹞時,對於其交辦的工作可能摸不著重點,此時我們可以借助重複重點資訊的方式與主管進行再確認,進一步明確其中的含意,以防“不確定”帶來工作上的曲解而造成事倍功半。
良性互動的氛圍源於彼此間尊重與接納。從瞭解彼此開始,諒解彼此的行為,包容彼此的不同,進而欣賞並協助對方。在工作場所中,我們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的思想、觀念及表達的方式和我們很相似,容易一拍即合,有些人則與我們格格不入。我們可以從對彼此性格的瞭解中,營造友善的氣氛。
以內外向為例:外向性格傾向的人,熱情、開放,喜歡與他人互動,精力來源來自于人群;較擅長於表達,亦傾向於先說後想,行動常優於思考,喜歡採用團隊互動的方式進行討論,將想法厘清。如果他們在職場中碰到內向型傾向的人時,易於感覺對方難以親近,溝通時往往因無法得到迅速的回應而感到失落。然而,造成這樣的情況並非對方故意為難,而是源於彼此之間的不同,內向性格傾向的人,較為沉默,人際互動範圍不大,除非熟悉的人或話題,否則較不喜歡與他人接觸或有太多的交談,其精力來源來自於單獨充電,習慣先思後行,思考優於行動,在互動時往往需要一個緩衝的思考期。因此,唯有當我們深刻瞭解彼此的性格差異,在團隊交往中才能得以理解,加上有意識的學習不同性格間的團隊互動技巧,讓我們更快的融入到新的工作環境中,與他人和諧相處。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種人』,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一書中說:「一群IQ都超過一百二十而且充滿工作熱情的經理,集體IQ卻只有六十三,到底是為什麼?」如果他們的專業職能都十分優秀,為何團隊沒有發揮夢幻組合之綜效?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若〝基礎〞互信不足,只靠制度維繫組織的運作,或許企業是獲利的,但能維持多久?企業文化養成靠的是組織的運作,組織運作靠的是團隊維繫,團隊維繫靠的是個人的認同;而所謂〝組織效能〞,簡言之,就是組織有效率的運作與彈性快速的應變,但是,要如何讓一群在不同成長背景、各有學歷專長的「個人」,能夠認同團隊、融入企業文化,發揮組織效能?
根據蓋洛普(Gallup)的調查指出,65%的離職員工其實是想離開自己的上司。員工離職五大原因排行分別是:No.1:不受尊重;No.2:沒有決策的參與感No.3:意見被輕視;No.4:付出與回報不相符;No.5:薪資問題;因此,二十一世紀,管理人員的角色已經開始轉變,他們從發號施令者轉而成為人才培養者;從權威的主管轉而成為栽培具天賦的使命者。如今,高績效的經理人,主要的職責是指引部屬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然後抽身離去,讓部屬自己把問題解決。也就是說,針對注重團隊合作的產業,個人如果願意學習成長,團隊才能不斷精進,進而建構優質的組織文化,創造高績效團隊。
就業者要從容面對情境的變化,隨時保持高EQ,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自我效能;當一個人自我效能高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情緒飽滿,主動性也更高;遇到事情會更願意去突破、願意去思考,在工作上、學習上就會有更大的成就;相反的,當一個人自我效能低的時候,遇到事情容易逃避,也容易產生自我防衛,即使再好的資訊對他來說都沒有任何的意義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因信心不足而造成安全感不夠,亦容易引發負面情緒。
因此,當面對工作上的考驗時,掌握自己內在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我們要如何覺察並預防情緒的興起,而不是等到情緒來的時候再想辦法解決。因為,當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的狀態下,是沒有辦法去思考的,容易口無遮攔,而造成彼此的傷害,甚至破壞了彼此的關係。那麼我們如何去預防情緒的興起,做自己生命的輔導師,能覺察情緒的興起,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找到適合自己情緒宣洩的方式,轉換心境,並留意過程中訊息流動的方向與速度,進而活化內在思維,體會成功經驗,再將這樣的處理過程儲存在大腦長期記憶行為庫中,產生“情緒抗體”,建立“自我復原力”, 當下次情緒來的時候,我們就能複製這樣的成功經驗,能更成熟的表達並處理情緒,活出健康與自在,從容面對生命的各項挑戰。
我們常聽到人們說:『我的壓力好大』或是『我最近情緒很糟』;那麼壓力是什麼?壓力和情緒又有甚麼關連?研究了五十年關於情緒與壓力管理的賽利耶博士說:壓力是生活的調味料;壓力消失時即是生命的終結。而壓力會帶來情緒的反應,不同的壓力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一個人壓力越大,其情緒的反應也容易越激烈。有鑑於此,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追蹤的結果,認為壓力產生有三項主要因素:第一是心理認知:由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天生氣質不同、生長環境互異,發展過程及自我實踐過程不同,建構了不同的生命故事,因此有著不同的腦中地圖,會對同一件事情有不一樣的看法與詮釋,當一個人對於事件的認知是正向的,就比較容易看到機會點,並願意去嘗試、學習、突破與成長;如果是負向的,就容易拖延、逃避,進而產生莫大的心理壓力;所以,一個人的心理認知對壓力的產生有很重要的影響。
第二個是壓力的來源,到底目前的現況當中是什麼事情影響我的情緒狀態?我們需要先厘清壓力產生的原因,找到具體可行的方案,而不是一昧的逃避,這樣只會更壓抑更痛苦;持久的壓力累積會帶來身心反應,比如有些人會出現心悸、頭痛、失眠等症狀,長期處於壓力狀況下,甚至會有憂鬱及躁鬱傾向;既然壓力會帶來如此大的傷害,那麼我們是否就要盡一切努力杜絕壓力呢?
科學研究指出,壓力與學習效率成倒U字型之關聯,其中說明並非所有壓力都不利於學習,適度的壓力反而是成長的動力,壓力會帶來挑戰的動機,產生正向自我激勵的力量,一旦挑戰成功就會帶來成就感,而成就感是自動自發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適度的壓力會讓一個人工作效率和自我效能提升;然而若長期處於過大的壓力下,就容易產生很多負面效應,而降低自我效能,導致學習或工作效率下滑;,因此壓力分界之確定格外重要,掌握壓力就是了解情緒。
那麼,職場上遇到人事物各種壓力時,我們要如何提升自我效能,做好情緒與壓力管理呢?首先,需要增加我們對成功的體驗,尋找成功經驗可以從自己最有興趣或最拿手的事情入手,從中體會到成就感,不斷尋求突破,累積成功經驗,小成就累積變大的自信心;其次,是要增加替代性經驗—比如說去上課,讓自己不斷的透過學習持續成長;開放自己的心,當我們願意打開學習心窗的時候,他人的語言的說服我們才能真正去體會,也才會感受到他人更多的支持;最後,當我們做到前面這三項的時候,就可以很好的調節我們的情緒,進而對我們的身心狀態帶來一個正面的影響;
當我們發現情緒來的時候,可以做幾次深呼吸,讓訊息傳遞到左額葉,進行正向情緒的調節,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做自我對話,問問自己:我這樣生氣對這件事情的解決有幫助嗎?假如沒有,那我可以怎麼做呢?當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自我對話時,我們才能在這個過程當中深深體會到當情緒來臨做轉換時的不容易,也才能在他人遇到情緒的困擾時會有真正的同理心,當我們做到的時候,就要謝謝你自己,真好,你做到了;接下來我們才能去與他人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當我們自己的內在越來越穩定與和諧的時候,我們才能不斷累積正向的情緒能量,建立凡事發生都是好事的正向思考能力。讓我們一起努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隨時隨地輕鬆擁有好情緒!
由於人際關係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表面互動,更是人與人之間往來的生物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大腦結構中有一組神經細胞叫做鏡像神經元,它讓我們通過鏡照方式去體會或感覺他人的感受,假如我們身邊有人長期處於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我們的情緒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負面情緒,它就會像感冒病毒一樣,會在家庭、朋友、工作團隊之間無限制地擴散,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及生活品質。
因此,面對同事情緒失控或不理性的職場衝突時,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這樣的情緒對於我們自身的感染並區分,防止因身在其中被情緒遮蔽了雙眼,有意識讓自我反應延遲(約6秒),充分調動理性思考的勤衛兵,這有賴於我們對自身的瞭解和平時自我情緒的覺察訓練。對抗並不是有效的處理方式,情緒的對抗會促使情緒等級迅速上升。由於情緒有著對危險感知的自我保護使命(它是我們在危險環境中往往是我們趨吉避凶的保護因數),在生理上其反應速率比理性處理來的更快,更直接。所以,我們首先要嘗試學習對情緒的控制技巧,為情緒來個“知己知彼”。 “知己”,我們可以從瞭解自身的性格特質入手,如獨立型傾向的朋友可能由於日程計畫被打亂時產生緊張、憤怒等情緒反應。當我們可以瞭解自身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的因素時,有利於我們分別互動過程中自身情緒產生及對方情緒產生的原因,因而採取應對策略或是在平時鍛煉自身的應變機制(獨立型傾向可以訓練自身對事情靈活度的把握及應變的能力)。“知彼”,則我們可以客觀的評估當下我們所處的情緒狀態,讓情緒無法肆意亂為,揪出隱藏的情緒炸彈(有時因為這些隱藏的不定時炸彈,會讓我們處於一個易激惹的焦灼狀態而不自知)。當我們可以更好的控制自身的情緒時,在處理同時失控或不理智的職場衝突時,我們就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的捲入,進而用我們正向積極的情緒陪伴對方的情緒走過,然後逐步進入平緩的溝通氛圍中。此時,如果情緒波動過於強烈乃至產生危險性的行為徵兆,有時需要採取應急措施或暫離衝突環境尋求溝通的契機。
不論挑選職場、挑選工作,還是懂得調整自己、態度正面樂觀、保持彈性,他們間並不存在絕對的對立矛盾,他們同是樂在工作的真意。工作中的幸福感,無關乎於收入的高低、所處的職位、外在的評價、社會的看法等因素,他是我們來自於自我內心的『解釋』與『感受』。工作中也一樣,我們在工作中尋求自我的存在價值。這份幸福感,存在快樂型﹝物質﹞ 、融入型﹝團隊﹞ 、意義型﹝感受﹞ 三個層次。瞭解自己是『情緒成熟』的開端,同時也是瞭解『生活世界』的基礎。我們可以從瞭解當下我們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滿足程度與隱藏的情緒狀態入手,對於我們的現狀作出客觀的評估。如果我們正處在『處於困難、挫折或糾紛的不安狀態中,需要得到某些協助』時,我們需要給自己一些安靜時間,找到問題的根源。造成這樣的原因,往往和自身的性格特質類型息息相關。如具有直覺型傾向特質,當遇到瓶頸時,往往因為其對事情的聯想與關聯,很容易牽引過往的負向經歷,致使自身深陷而不自知。真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們只要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把特質有意的進行訓練,則會帶來不同的效果。直覺型特質可以更快的發掘未來及未知的各種可能性,如果可以訓練自身正向思考的能力,當面臨挫折時,則會成為一股助力,更容易調動過往的寶貴成功財富來功課難關。在一次次的自我突破與自我成長歷程上,我們會不斷增進自身成就感,逐漸發現期間巧妙躲藏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