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内容概要:——

 

片名:「阿丹」的自然博物館與候鳥客棧夢:

一個移居雲南麗江的台商「阿丹」,嚮往「拉市海濕地」的自然美與鄉林的樸實可愛;他的個性充滿著生活創意與對大自然的熱情,阿丹甚至將其當年僅6、7歲的兩個小女兒從臺灣接到拉市海的簡陋小學內學習。憑著一廂情願與對人生價值的信心,阿丹用他的愛心,立願奉獻幫助教學資源困難的學校以及日漸污染的「拉市海濕地」,“留住候鳥、留住人才、保護生態、也保護村落”,讓都市小孩都嚮往此地的人文、藝術、生態學習環境。

 

在「拉市海濕地」與小學的範圍內建立一座自然博物館與候鳥觀測站是「阿丹」此生的「夢與理想」……。

<雲南·麗江·拉市海濕地·新榮完小>

 

新榮完小簡介

新榮完小始於一九二七年,當時的新榮叫做“俄忍”(納西名),是格樂、打漁、西湖三村的總櫟。

那時,俄忍人民生活十分清貧。只有個別幾個富裕戶才有田地種,大多數在拉市海裡打漁衛生。因此,那時的拉市海被稱為“俄忍恨”(納西語:俄忍海的意思。)當時的俄忍人民十分團結,外來的人只要在拉市海裡偷魚破籠,或得罪了俄忍人,一聲:“老能,下!”海裡的所有小木船都朝出事地點劃過來,甚至在岸邊耕作的人也放下活兒,紛紛拿起劃槳、竹籬,架起小舟,直奔事發點,在一片“老能,下……”(俄忍語:朋友,來打壞人的意思。)的呼喊聲中圍上來,將那惹事的人運氣好點兒的打個半死,運氣不好的就被打死。當時的官府下來查案,也無法查到真實當事人,俄忍人個個都是一問三不知——搖頭。就任意抓幾個青壯年關進監獄。村裡派幾個“老名”(納西語:有名氣、有威望的人)到官府衙門去論理也無濟於事。因為那時的衙門是以狀書為主要依據,而俄忍“老名”是一字不識,只拿一張嘴皮去說理,結果一句“空說無憑”而打發出來。年復一年,吃虧的還是俄忍人。俄忍人民已懂得了沒有知識的愚昧無知而到處吃虧,就特請了一位知書達理的人來當“廟足”(守廟人),一邊燒香守廟,一邊給村裡的孩子們教書。由於俄忍人民生活窮困。教書先生的工薪由孩子的家長在“四個節禮”時送點禮,禮品不分多少,及每個節日村民來寺燒香拜佛的供品作為“先生”——廟足的薪水。(“四個節禮”即納西禮節,是給最崇拜、最親密的送禮的節目:春節、農曆二月八、農曆五月端午、農曆八月十五等)。這樣持續到一九四七年,在這二十年裡,相繼由和進修、木馮仕、趙福龍、李汝清等在此任教。

一九四七年十月,學生已發展到80名個,俄忍人民又請了兩位先生,正式命名為新榮完小,當時的教育局分配了一位教書先生,校址還是俄忍村中間小山坡上的寺廟裡,到一九五一年,經過全村人民投工投勞,新建了三面的兩所平房,又增加了民辦工助的三位老師、正常配套了~至六年級的教學班的教師和教室。時至一九七六年九月,又在新榮完小增辦了附設初中班,新榮人民投工投勞,又新建了兩所大平房作教室。一九八0年,又取消了新榮完小及附設初中編制,完小改為村小學,該校裡只留下了一至四年級、五、六年級到均良完小就讀。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格樂、打漁兩村幹部商議學校在坡上,使師生的飲水和交通及為不便,決定搬遷,群眾一呼百應,支持幹部舉措,調整土地,捐款捐料,投工投勞,僅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把學校遷至現在的新榮完小。經過逐年的群眾集資修繕,使學校建成了7個教室、4間教師宿舍、兩間平房為廚房的新校園。

一九九六年“二·三”大地震,又使學校遭受到嚴重的破壞,致使學校不能正常上課,黨和政府看到這一情況,撥款4萬元幫助學校重建校園,兩村群眾集資6萬元,又新建了兩棟平房(六個教室)和一棟7間平房(作廚房和教師宿舍),但是,還遠不能滿足需要。當時在華坪縣任縣委書記的李汝勤(新榮學子)回鄉探望,瞭解查看了學校情況後,通過不同管道,爭取資金,為學校新建了一棟五間樓房(教師宿舍)。四間平房(教室)、及籃球場、圍牆、大門等,完善了學校的硬體設施。再通過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栽花、種樹種菜,使新榮完小變成了花園式的學校。二00二年八月,新榮學子,農民企業家和麗剛來校參觀,看到學生書桌非常破舊,毅然捐給80套書桌,使我們的學校條件進一步的完善。

二00四年九月,上級領導依據辦學條件,調整了學校佈局,重新設立新榮完小,任命和建勤為校長,木金樑為教導主任,配備了十二位教師,學校已有七個教學班,180個學術。在這幾年裡,在新榮的臺灣老闆謝先生,經常來校參觀指導瞭解情況,表示願意為學校排憂解難。為格樂、打漁兩村的貧困學生予以救助,謝先生(阿丹)與他的親朋好友們並為學校安裝電燈、玻璃窗等,還為學校捐助了體育器材,進一步改善了教學條件。

 

但是,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遠端教育的不斷推進,為了適應新世紀的教育,學校的設施又處於極大的缺口,如:圖書室、陳列室、辦公室、遠端教室等有待我們不同途徑地爭取、求助。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

 

 

拉市新榮完小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