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圖片來源/何欣恬、李欣恬提供

IMG_6342主圖

兩位同樣名為「欣恬」的女孩,在2016年前往歐洲進行長照機構的參訪之旅,發現歐洲老人即使住進機構仍然幸福的秘密。

 

一個人住進養老院,除了每天待在房間裡看電視、睡覺,還有什麼事情可做?

國防大學醫學院的學生何欣恬(Vanna)和李欣恬(Beta),如此描述她們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安養院看到的情景:「那天下午,住在安養院裡的人準備了很多咖啡、餅乾,聚集在中庭花園裡。有些人自己走、有些人坐輪椅,大家一面曬太陽一面聊天。傳統音樂一下,所有的老人都開始跳舞。」

在台灣,安養機構總是給人陰暗、冷清、無趣等負面的印象。但是在歐洲,安養機構裡卻常見笑容滿面的老人。兩相對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兩位同樣就讀醫學院、同樣都叫「欣恬」的女孩,在2016年夏天參加了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所舉辦的「有任務的旅行」計畫前往歐洲,參訪了荷蘭、比利時、芬蘭、瑞典的安養機構,試著找出歐洲長照機構讓老人感到幸福的秘密。

在前往歐洲前,兩位年輕的女孩怎麼看待台灣的安養機構?Beta以學校周圍的安養機構為例,提起一次難忘的經驗。她們曾在日照中心,遇見一位手受傷的奶奶,因為行動不便而被家人送進機構。

「我們問她想做什麼事情,她說想學英文、上網。可是就連這麼簡單的願望,機構都無法幫她達成,因為她身邊幾乎都是失能、失智的老人。出來以後,我們都覺得很悲傷。」Beta說道。懷著強烈的好奇心,Vanna和Beta踏上了歐洲的旅程,參訪了10幾種不同的安養機構。當兩個21歲的女孩,遇上無數個70歲以上的老人,學到了什麼樣的寶貴的生命功課?

油畫課、歌劇社……養老院裡有好多好玩的事情

在歐洲,老人集會的「里民中心」也可以非常好玩。以芬蘭的Kampen Service Centrum為例,這個市民社區活動中心裡有體育館、木工室、電腦室和油畫室等各式各樣的課程教室。平時這裡每天有1千多人進出,旺季時甚至可以達到好幾千人。

Kampen Service Centrum裡有各式各樣的課程。

「我們覺得好扯,一個地方居然有這麼多為老人開設的免費課程!」Vanna解釋,Kampen Service Centrum鼓勵所有「當下沒有工作」的市民利用免費的資源,不少退休族同時兼具志工老師和學生的身分。

帶領她們參觀的導覽員,就是一位從IBM退休的老先生。他平時會在中心教授電腦課程,有時也去上烹飪課學習做菜。交換才藝的模式,不只讓退休族找到學習的動力,更從教學過程中,獲得工作的成就感。


IMG_7916.JPG為Vanna和Beta導覽的是一位從IBM退休的老先生,平時也在中心教電腦課。

住養老院很無聊?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私人養護所Ersta Linnégården,設有一項兩人大為驚奇的職業:「活動辦理人(activity person)」。Vanna形容,活動辦理人就像是大學社團的總召。她的工作是和院裡150位爺爺、奶奶聊天,了解他們的興趣以安排客製化的課程。例如,有老人喜歡聽歌劇,活動辦理人就幫她牽線,安排院裡其他喜好相似的人,組成歌劇研究社。現在院裡有歌劇社、舞蹈社、電影社等社團,由院民自己主導活動,但活動辦理人會提供相關資源和建議。

Ersta Linnégården裡,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社團。

在這裡,每個人都能自主選擇喜歡的休閒娛樂,而不是按照養老院制定的行程,過著規律卻無趣的生活。而兩人拜訪當日,這位開朗外向的活動辦理人正好要主持例行的下午茶時間。在夏日的陽光下,老人們和工作人員一起翩翩起舞,充滿了活力與歡樂。

在市場交易以外,人們仍能互相幫助、彼此照顧

Beta觀察,歐洲人退休年齡較早,政府鼓勵還有工作能力的熟齡族當志工,幫助他人。像是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家家戶戶每月都會收到一份「志工月刊」,上面刊載了各種志工機會和志工故事。其中一個名叫Duffel的社區,每年都會舉辦工作坊,讓有需要的人拿出家中壞掉的物品,我修你的電視、你修我的錄音機,交換修理技能。還有NGO發起「Give&Take」活動,由工作人員整合社區近200位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像是搬家、溜狗等,免費媒合需求和服務。「他們覺得有些東西不一定要用金錢交易,可以是你提供一些,有時再拿回來一點。」Beta說道。

歐洲人相信,除了透過市場金錢交易以外,人們仍能自發的照顧彼此的需求。這種共享互助的精神,也體現在荷蘭的養老機構Humanities。這間機構裡有180-200位老人,和6位當地的大學生,實施「青銀混居」計畫。院內6層樓中,每層都開放一個房間,以極低的價格租給大學生。交換條件是,大學生每個月要陪老人,當30小時的「好鄰居」。

螢幕快照 2016-06-28 19.04.34.png在Humanities,大學生和老人的互動就像是朋友一樣自然。

「好鄰居」該做些什麼?Vanna解釋,雖然表定的志工時間是30小時,但是並院方並沒有列出代辦事項,規定學生該做哪些事情。在院裡,這些學生就像是老人們的朋友。每個禮拜花一天共進晚餐,一起爬山、幫忙打掃、一起布置聖誕樹,這些都是身為「好鄰居」的學生會做的事情。同樣的,學生也能向院民學習。像是兩人在院裡看見一位老吉他手,儘管因為上了年紀、語言功能退化,仍能和大學生交流彈吉他的技巧。

Beta也笑說,她們曾經好奇的詢問院方,大學生住進養老院,會不會整天吵鬧?要怎麼篩選適合和老人當室友的學生?沒想到院裡的大學生告訴她們:「是老人很吵!我在念書,隔壁的老先生一直敲門說要和我聊天。

至於評選學生的標準,工作人員更是妙答,「不用擔心,這些老人都很聒噪,他們每天都跑來告訴我們哪個學生好,誰做得不好。」大學生為老人帶來外界的刺激,老人則向學生們傳授歲月的智慧。

老人也要自立,能自己做到的事情就讓你自己做

讓Vanna和Beta印象深刻的,還有歐洲安養機構賦予老人的自主空間。「台灣人可能覺得,老人住進養老院已經付了錢,任何事情都應該是院方幫他做。但歐洲人覺得你就算住進老人院,也不代表要被鎖在這裡,應該去接觸外面的世界。」Vanna指出,「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是歐洲多數安養機構的精神。

像是兩人在荷蘭參訪的銀髮公寓Het Amstelhuis,座落在城內的精華地段,公寓內有餐廳、健身房、洗衣間、木工間、圖書館等。公寓經理強調,老人必須要自己做家務,像是洗衣服。這不僅是為了維持老人們自理生活的能力,也讓他們能走出房間,在洗衣間裡和他人產生互動。

Het Amstelhuis是一棟像旅館一樣漂亮的銀髮公寓,內附餐廳和自助洗衣機。

「他們覺得如果你還沒失能,就盡量讓你自己做,工作人員會輔助你達到目的。」Beta舉例,在Het Amstelhuis,如果有人想換眼鏡,可以先告訴職員自己的需求,他會幫你畫張地圖,告訴你眼鏡店的位置。如果你走路很慢,職員會陪你一起走,但不會剝奪你自己前往的機會。另外一家位於比利時的複合式安養機構Apple Diensten Centrum,則是每週會有行動超市駐點,讓老人可以自己購買生活所需的用品。

 台灣長照模式的再思考:鹹麵包夾巧克力,有何不可?

走訪歐洲一圈,回頭來思索台灣長照的現況,有什麼啟發?Vanna和Beta認為,歐洲安養機構能建立完善的照護模式,最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福利制度和稅收。大部分的安養機構,不論是NGO或私人機構,每年都會向政府申請各種計畫、補助。另外,人們對政府的福利制度也有信任感。「他們願意從年輕就開始繳很高的稅,雖然不一定會立刻用上,但可以幫助別人,自己總有一天也可能會用得到。」Beta說道。

在台灣,儘管因為社會制度差異,長照機構的營運模式未必能完全仿照歐洲,但Vanna和Beta有一個小小的夢想。未來,她們想籌建一個免費的共居媒合平台,效法荷蘭的養老機構Humanities,讓老人和大學生共居,彼此互助、學習。

這樣的組合,在台灣行得通嗎?Vanna妙喻,「我們在歐洲看到很多例子,他們會把兩個我們完全沒想過會合適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像是鹹麵包夾巧克力,老人配大學生。但他們的哲學是,只要這件事情不會帶來傷害,那就去試試看


50+tips

1.住安養院可以不無聊,按照自己的興趣,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發起社團,一起交流、分享,日子照樣過的精采。

2.退休之後,若是還有工作能力,可以盡量去找當志工機會。即使是簡單的勞動,也能讓人獲得工作的成就感、幫助他人。

3.只要沒有失能或危險,可以讓長輩自己處理生活瑣事,維持他們生活自主的能力,也創造社交機會。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