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Take VS. Safe Take

「Cut! Good take! 黎多個for safe既。」拍劇情片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一個所謂「Good Take」以外的「Safe Take」,到底為甚麼已經拍了一個滿意的「Good Take」之後,還要一個「Safe Take」呢?

筆者從同學口中聽回來的一件事,有位同學在拍攝時已經拍了一個Good Take,但是想多來一個Safe Take,結果為了拍攝那個Safe Take,花上了更多時間,拍了567次,最後又用不上。到底Safe Take的作用是甚麼?為甚麼在good take之後又需要一個safe take?

1) 安全感
拍攝的時候雖然能夠拍到一個不錯的鏡頭,但還是會覺得自己可能在現場時看漏了細節,這種憂慮的心態令到你會想去拍一個Safe take,確保總有一個鏡頭能夠使用,在現場能夠給予一切都順利的安全感。

2) 多一個選擇
有時候演員的演繹跟導演心目中想要的有出入,但是好像兩種演繹都不錯,於是就想要把所有鏡頭都拍下來,在後期製作的時候提供多一個選擇。

3) 經驗和判斷力不足
Safe take在學生作品拍攝其實也挺常見,經驗和判斷力不足會導致在拍攝現場無法直接想像到底在後期剪接的時候是甚麼效果,因此為了省卻往後需要補拍或重拍的麻煩,在good take之後往往都要補上一個safe take。

拍攝safe take當然不是問題,但有時候不要本末倒置,知道自己需要甚麼樣的鏡頭,相信製作團隊和自己的決定,有時候太安全反而會令拍攝變得沉悶乏味,沒有突破。

製作的時候需分秒必爭,事情做好準備,其餘的事情就讓它自然地進行吧!不要害怕製造錯誤,因為那些錯誤將會是你的經驗來源,下次拍攝的時候,請放膽地說:「Cut!Good take!下一個!」

 

《此文章為示範文 本文引用於:http://www.photoblog.hk/vide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