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12 被控制的「命運!」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探討資訊科技帶給人方便與效率外,隨著「手持式載具」的普及應用,生活習慣、娛樂、工作方式等都隨之改變和以前不同,電影裡的未來世界情節與用品功能逐漸發生在我們周遭身邊。在這麼方便,隨手可得的資源下,我們是被資訊科技給「制約」了?還是能受我們意志克服、操控的助手?

本章節將從三個主題切入,來探討資訊科技對我們生活的應用與影響。讓各位不再是被資訊科技控制的「命運」,而是能自我掌握、意志操控、有選擇性的「運命」。

 

12.1.虛擬實境的真偽

 

谷歌3D虛擬實境裝置

by三立財經台 CH88   發佈日期:2014年12月19日

3D虛擬實境的頭戴式裝置,三星與SONY都有推出相關產品。不過你絕對想不到,Go­ogle居然把這樣的裝置當作禮物送給開發者,成本相當便宜,不到台幣300元,用瓦­楞紙就可以自己DIY。

 

 

【2013.09.15】擴增實境時代 虛擬互動行銷夯

by udn tv  發佈日期:2013年9月15日

「擴增實境」其實已經談了十多年,直到最近,因為行動載具的普及,才變得比較容易應用­,當然,也已經讓不少企業,嗅到了商機。

 

Marco Tempest:二十一世紀的魔術革命

魔術的關鍵在於祕密,但現居美國紐約的瑞士魔術師坦培斯(Marco Tempest),卻決定採用開源碼的概念,在網路上公開手法,向觀眾說明,並歡迎大家回應。現年46歲的坦培斯表示,若他人提出適合的構想,就會融入表演中,並註明出處。

他的表演素材包括螢幕、擴增實境、機器人學、軟體(可在網路免費下載),以及常見的魔術道具,在上圖的「魔幻投影」橋段中,白球似乎在真實與虛擬世界中穿梭。…………

擴增實境, 科技性的魔術 Filmed July 2011 at TEDGlobal 2011

魔幻故事(擴增實境表演)Filmed March 2012 at TED2012


 

 

資料來源:虛擬實境技術在心理學、教育、娛樂等方面的十種應用

撰文者:創業邦  發表日期:2014/09/13 

案例1:強化凝視

透過電腦,將虛擬化身顯示在每個學生的顯示螢幕上,每個學生都可以與我進行眼神互動交流,覺得我一直凝視著學生自己。

案例2:動作和相貌模仿

創建一個老師的虛擬鏡像,電腦會根據每個學生的動作創造出一個與學生的相貌及行為舉止更為類似,更具親和力的老師,讓學生覺得老師跟自己相像,從而更認真地聽講。

案例3:身份的轉變

有個詞叫做「設身處地」,如果你和某人有類似的感覺,你的同理心反應會更強。

案例4:美麗的化身

在虛擬實境中,美麗垂手可得,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完美的化身。美麗的虛擬化身能激發你的信心。

案例5:高大的化身

在虛擬現實中,高大的形像也垂手可得,它甚至會影響到你的現實財務狀況。男性在現實世界裡也會變得更為自信,擁有更強的領導能力。

案例6:同理心和利他主義

在虛擬實境中體會到各種不便,這種角色的扮演會提升你的同理心。而且人們在虛擬世界中更願意幫助別人。

案例7:環境保護

人類的特定行為所造成的結果無法立刻呈現在人們面前,如氣候變化。然而如果使用虛擬實境技術進行模擬,無形的事物就可以變成有形的,給人一種更直觀的感受。

 案例8:養老金產品

讓一名20多歲的年輕人看到自己被老化處理後65歲的樣子,開始考慮現在應該如何為今後舒適的晚年生活做準備。

 案例9:減肥產品

用虛擬化身來改變行為在健康領域同樣適用,這就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自我效能」概念。

案例10:體驗式學習

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這裡講的是建構主義,即「從做中學」(learn by doing)。

 

 

真與假間的平衡      

撰文者:數位時代  發表日期:2000/04/01

真假難辨的 虛擬世界

真實存在的虛境

網路帶來新課題

  

 

 

12.2.人際關係與交友的信任

 

利用下列實際社會案例、新聞事件來說明網路資訊帶給人際之間關係,與交友信任間的議題。

 

網路讓我們變得更親密

TEDGlobal 2009 · 8:51 · Filmed Jul 2009

我們原本擔心即時通訊、簡訊及臉書網站會破壞人際間的親密關係,但是斯特凡布羅德的研究卻顯示,現代的通訊技術讓人們能夠發展更深刻的關係,跨越距離和工作場所規則等障礙,將愛意傳達給彼此。

 

「已讀不回」讓你焦慮、折磨?何不直接打電話給他

文章來源:拉米 2014/12/23 發表,The News Lens

  

行動上網愈來愈方便………過度依賴手機恐造成人際關係疏離,嚴重更可能造成網路成癮症上身!…….…長時間沈溺於網路世界,輕則影響社交能力,選擇可匿名的網路來尋求友誼或情感寄託,變得愈來愈宅;嚴重會造成注意力不易集中,……..

文章來源:不分享是人嗎?醫生這番話,讓低頭族全都沉默了!」,2014/12/03,三立新聞網

 

過度依賴網路、人際關係虛擬化,反而會減少跟家人、朋友的實際互動,加深孤寂感受。

文章來源:國人精神健康調查 逾3成對未來悲觀」,2014/12/02,聯合晚報

 

 

公共進化論:公與私的界線消失了

手機進化論:新伴侶和新“器官”

關係進化論:“深社交”變難

文章來源:媒體談網路社交現狀:人人都有屏社交依賴症」,2014/12/03,國際日報

 

 

網路肉搜 易陷未審先判

影音真相 也有黑暗盲點

資訊自由流動,我們該怎樣面對狹隘與廣義的網路霸凌現象?

文章來源:時論-網路快感、名聲與責任」,2014/12/17,中時電子報

 

 

我分享,故我在:充滿好友的網路世界和螢幕前孤單的你,哪邊才有真實的自己?

資訊時代的來臨,似乎創造出一個自以為比前人知道更多的新世代,然而大腦對網際網路的依賴,也正代表他們對身邊世界的了解已經比以前的前人更為減少,對人心的敏銳度,也比以前的人更薄弱。

在社交網站商機不斷創下各種記錄的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真的被拉近了嗎?還是,就像染上毒癮的人一樣,接下來的後遺症,反而是讓人類的孤獨寂寞感如同黑洞般地日趨擴大。

人們變得沉迷於虛擬戀情,被形形色色的社交網站所粉飾的假相誤導;像集郵一樣地收集朋友,不去分辨質與量;對於友誼的定義和人際間的親密度,變成了交換照片和網路聊天對話如此般的簡單程序。

大家都活在一個自以為朋友很多的幻覺裡面,犧牲掉了人與人之間真實的對話和有溫度的互動,然而實際生活中卻成為更孤單的個體。 

影片:What’s on your mind?

Facebook can be depressing because everyone else’s lives are better than yours… But are they really?

 文章來源:社會網站的你 V.S 真實的你嗎?

 

 

 

12.3.成也「社群」,敗也「社群」

 

越來越多的社會新聞報導觀察,一個人透過社群可以很快製造話題、引發被關注的議題。相對的,也可能被人肉搜索,讓當事人造成網路上的〝被霸凌〞。社會科學沒有所謂的對或錯,站在不同的立場與角度就有不同的論點,就像刀子是一體兩面,可以方便我們切物品,也可以是傷人的凶器,就看如何去使用。以下也是舉一些事件來探討社群對我們生活與工作上的影響。

 

相較於透過傳統媒體-報紙和電視-進行昂貴的宣傳廣告,柯文哲陣營以極低成本(可以說是免費)透過 Facebook 達成宣傳政見與動員選民的功效。

事實上,社群媒體一直是近幾年各國選舉的重心,在台灣是 Facebook,在美國和日本則是 Twitter。許多社會運動者、社會學家、甚至政治學者都非常看重社群媒體「分散無中心」與「由下而上」群眾整合機制。

文章來源:

網友投稿:網絡民主,台灣的選舉與未來」,2014/12/9,洪靖,BBC中文网

 

 

靠網路部落格出名的知名者,如彎彎、九把刀等負面消息。

 

 

遭爆耍大牌又高姿態 陳泱瑾道歉 (東森新聞)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