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上的“70后” 

——————————————
www.jfdaily.com  2013-11-04 14:10  稿件来源:支部生活
  在“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剑在弦上的时代大背景下,一批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长于市场经济浪潮中,既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时又趋向开放和多元的“70后”,正逐步在传承中开拓,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站在历史的台阶上,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仅代表一个年代,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特征的表现,体现不同的观察、理解、融入这个时代的方式,体现不同的人生和价值追求。在政治领域也是如此。一批批以“70后”为代表的年轻干部,被各级组织部门逐渐培养、选拔上来,在各自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用制度“培土”,为年轻干部“墩苗”

本刊记者   鲍伊琳   常  征

我们的这次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三年计划可谓面面俱到,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都要考察评估。从制度上搭台,好中选优,最终搭建起一个年轻干部使用平台,了解和掌握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做到选任年轻干部心中有底、有数。也让年轻人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中流砥柱

在农业术语中,“墩苗”是指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好更快,所以一开始就要把庄稼的根系墩得更扎实。青浦区委利用田间地头农作物生长的耕作手法,培植自己的年轻优秀干部——制定下发了《青浦区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制定《青浦区优秀年轻干部交流任职实施办法(试行)》和《青浦区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了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1+2”制度体系,为年轻干部量身制作“墩苗”方案。

制度“培土”之下,“墩苗”方案才能见效:让机关的年轻干部到基层去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让基层的年轻干部到区级机关开眼界、练本领、显身手。

“三门”干部 接地气拓思路

“我是一名典型‘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很多工作都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对基层工作了解不深,只有走下去,走进基层,才能增长历练,增强群众工作能力。”这是当前很多青年干部尤其是“70后”干部工作中面临的一个困境。他们普遍年纪轻、学历高,但缺乏基层和艰苦复杂环境的历练,工作经历也相对单一,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希望自己到基层一线职能部门去,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青浦区开展的交流任职,给一些副处级后备干部及优秀年轻干部提供了一个新的成长机会:采取到岗任职的方式,组织开展街镇与委办局之间优秀年轻干部交流任职,增加工作经历,提升综合能力。

因为是双向流动机制,这样的交流任职不同于以往。无论是基层干部到委办局等机关开阔视野,还是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增长经验,青浦区委组织部明确要求,他们的行政、工资、党团等所有关系均需转入新单位。换言之,这与以往以半年至一年时间为限的挂职锻炼不同。短期挂职之后“还会回来”,如今的交流任职“没留后路”。而对年轻干部来说,这种交流任职是脱离原单位的全新开始,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才能脱颖而出”。区委组织部根据青年干部的个人之长,给他们一个新的空间施展自己,同时也对这些“茁壮苗苗”委以重任,为后备干部储备力量。

“全程跟踪”重在培养

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遇到的阻碍大吗?

“交流任职的干部今年国庆长假后刚刚入职,因为我们把落脚点放在了‘培养’之上,所以这次的工作进行得比想象中要顺利。我们已经明确了今后提拔区管干部,除特殊岗位外,必须要有2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 青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俞藕英告诉记者,在整个双向流动机制实施过程中,有一整套严谨的培养计划及目标考核机制。很多干部希望参与这种培养计划,丰富他们的工作经历。

俞藕英介绍道,首先区委组织部明确要求各单位“要舍得把岗位拿出来”,各街镇必须推出1-2个正科级岗位,有条件的委办局推出1个正科级岗位。机关和基层必须提供足够的“岗位”进行交流,才能促进双方的合理流动。

在此次干部培养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机制,也有具体量化的目标。组织部干部科经过严谨的测算,确保2016年青浦区干部换届后,40岁以下的处级干部比例要提高到16%左右,其中35岁以下的要有一定数量。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还将定时召开座谈会,及时统筹,保证“人岗相配”。

公开承诺 德考为重

“我承诺:作为一名优秀年轻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四个表率:做勤于学习的表率;做爱岗敬业的表率;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这是青浦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教育培训项目“六个一”中的“签署一份承诺”的内容。组织部要求青年干部签名作出承诺,所在单位组织部门、区委组织部、干部本人各存一份。“六个一”中的另外五项内容分别是:研读一部经典、开展一项调研、参加一次专题培训、参加一次论坛和进行一次评议。

注重“德考”也是青浦组织部的工作亮点之一。“我们不仅在工作圈中考察一位年轻干部的德,更试图在生活圈内考察他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俞部长告诉记者,下一步组织部将从各个侧面立体地来考察一个干部的德行。

“我们的这次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三年计划可谓面面俱到,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都要考察评估。从制度上搭台,好中选优,最终搭建起一个年轻干部使用平台,了解和掌握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做到选任年轻干部心中有底、有数。也让年轻人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中流砥柱。”

打开年轻干部“上台阶”的通道

——普陀区突出工作实践加快年轻干部培养选拔

本刊记者  周兑梦

大部分参加“加课”与“补课”的年轻干部都反映,“基层和一线的具体情况,坐在机关里是绝对想不到的”。在锻炼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看待问题更全面,也更注重责任心。最重要的是,遇到复杂问题时,心里比以往更有底气了

今年以来,普陀区围绕“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战略,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加快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目前,全区55个处级班子中已有24个配备了40岁以下的干部,占43.6%,其中8个班子配备了35岁以下干部,占14.5%;街镇党政正职的平均年龄45.3岁,8名行政正职中“70后”有7人。

赶出“温室”,

到基层“补课”、“加课”

原黄浦区商务委商务科科长赵永尊今年3月通过公开选拔来到了普陀区商务委担任副主任,才到新岗位就被派往中环商贸区推进办挂职,他坦言:“对于我这种典型的‘三门’干部来说,基层工作经验是我当前最缺乏的,但我也有优势,只要勤于思考,年轻人更擅于从经验中提炼思想。”

早在前些年,赵永尊就专程来调研了解过百联中环购物广场,它是去年全上海12个商圈中唯一一个经济效益同比正增长且保持良性循环的,所以他刚到挂职岗位就给自己设定了课题——百联中环购物广场为何能够成功?不久后他发现,除却“整体性开业”、“绝不做奢侈品”和“宁可空铺不乱招商”这些策略之外,最重要的是百联对于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

赵永尊之所以一到商务委就被派往挂职,缘于普陀区的新政策:将已提拔到处级领导岗位但基层任职经历不足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和一线岗位挂职,是为“补课”。即使是“一把手”也不能例外。

今年以来,普陀区已安排5人到企业挂职任副职,12人到信访办担任专职信访督察员。除了“补课”之外,还要给干部们“加课”。普陀区着眼2016年换届的需要,针对当前后备干部队伍的结构,筛选了61名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区旧改办、联席办、信访联合接待大厅、街道稳控工作组挂职,在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的信访、维稳一线岗位上“加课”,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解决复杂问题的水平,同时增强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拔使用提前做好准备。

与赵永尊一样,大部分参加“加课”与“补课”的年轻干部都反映,“基层和一线的具体情况,坐在机关里是绝对想不到的”。在锻炼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看待问题更全面,也更注重责任心。最重要的是,遇到复杂问题时,心里比以往更有底气了。据悉,普陀区还将安排一批综合素质较好的35岁以下年轻干部到街镇任班子主任助理或镇长助理,早早地让他们“领兵打仗”,加快他们的成长,在实践中进行历练和选拔。

突破“围栏”,

体制内外“双向挂职”

1979年出生的周晓芳是普陀区团区委副书记,说起团的工作,她就打开了话匣子,能让人感受到那股高昂的拼搏劲儿。3年前,周晓芳作为第一批派往“两新”组织挂职的干部来到了致达集团,担任党委书记助理,后又兼任团委书记。刚开始时,她只是别人眼中烙刻着“机关”印记的“年轻人”,大家都觉得到企业挂职不过是形式,没有人把她当回事儿。但周晓芳不服气,认定了自己“必须做出点成绩来”,“我告诉自己,要对得起给我锻炼机会的组织,要对得起公务员这份事业,更要对得起团干部这支队伍”。

定期拜访、积极汇报是周晓芳这个党委书记助理的日常主要工作。致达的企业多,不少还在南汇、青浦等偏远的郊区,但周晓芳还是咬着牙坚持一一拜访。开始时有不少青年员工对她的约谈很排斥,认为她占用了他们的休息时间,有的甚至以“忙”为借口婉拒,谁料周晓芳一次约不成就约两次、三次,最后竟发展成每天的上班时间都到这家公司报到,再顽固的人也要被她磨软了。她用她的真诚找到了切入点,并最终在致达获得了认可。不仅在挂职的一年中,即使是完成挂职锻炼后,周晓芳仍然是致达与机关里沟通的重要桥梁。

除周晓芳外,普陀区为了让年轻干部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区域发展情况,鼓励更多年轻干部以全脱产形式,到复星(医药)集团、德力西控股集团、M50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区域内重点非公企业挂职锻炼,在实际参与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企业,了解市场。

更为难得的是,普陀区彻底突破了体制的“围栏”,以体制内与体制外人员“双向挂职”的机制推动体制内、外的交流,让一批重点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到区职能部门“挂职”,“零距离”了解政府工作流程和政策制定实施的过程。下一步,普陀还将探索把“双向挂职”与干部选拔相结合,继续选拔一批非公企业、非区属单位优秀人才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更广泛地发现、培养可用之才,进一步探索拓展选人用人的视野。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教授谈“70后”年轻干部如何接棒

本刊记者   侯肖林

有的人但凡做出一点成绩,就期待“立竿见影”式的回报。我经常跟一些年轻干部说,“立竿见影”式的回报,那是钟点工啊!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年轻干部确实有这样一种“钟点工心态”,耐不住寂寞

记者:作为年轻干部,“70后”身上有没有一些具有时代烙印的特质?他们的优势是什么?

郭庆松:“70后”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干部,确实有属于他们的时代烙印。从政治地位来看,许多“70后”正逐渐成长为很多单位的顶梁柱,是典型的“兵头将尾”。在工作中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政策的起草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在教育、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他们都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受益群体。

从思想状况来看,“70后”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心态阳光,容易接受新事物。与“50后”、“60后”相比,他们所受的社会挫折相对较少,物质生活也没那么贫乏,精神生活比较充实。这种少年无忧、青春无悔的学习和工作状态,造就了他们的阳光心态。有关调查显示,青年干部之中,接受新事物快,能够超前思维、推陈出新的,占31%;接受新事物较快,能够兼收并蓄、灵活运用的,占59%;大致适应社会变化、跟上社会步伐的,占10%。

记者:“70后”的年轻干部,在哪些方面最需要向上一代人学习借鉴?

郭庆松:“70后”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相比,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经历不够多,尚需锤炼。尤其是现在的年轻干部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家门、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工作经历相对简单,应对复杂局面和尖锐矛盾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历练,特别是遇到急难险重的突发事件,有时候显得六神无主。我们在党校干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年轻干部确实有这样的问题,这可能会成为一些“70后”干部的短板。相对来讲,一些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70后”干部会好一些。

另外,从工作状态来看,不少“70后”干部创新想法多,但付诸实践少。一些年轻干部这样感慨:权力大了,责任重了,风险也大了,就容易瞻前顾后,创新的魄力就小了。特别是政策上没有明确规定、可做可不做的,就干脆不做了,等到政策明确了,再按部就班地做。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就是有的年轻干部在工作中情绪浮躁,抱怨相对清贫的生活待遇,不满论资排辈的选拔机制,厌烦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有的做事毛糙、急功近利,缺乏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头,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存在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现象。特别是有的人但凡做出一点成绩,就期待“立竿见影”式的回报。我经常跟一些年轻干部说,“立竿见影”式的回报,那是钟点工啊!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年轻干部确实有这样一种“钟点工心态”,耐不住寂寞!

记者:从《致青春》到《中国合伙人》,这些在2013年热映的、反映“70后”年代背景的电影,都描绘了“70后”的一代人对财富的敏感与焦灼。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您觉得今天的“70后”,特别是年轻干部,在理想信念、物质欲望、幸福生活的纠结中,该如何平衡?如何选择?

郭庆松:与“50后”、“60后”相比,“70后”的理想信念与物质欲望的纠结会更多一些,他们面临的诱惑会更大一些,抵抗诱惑的能力会弱一些,这跟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我曾跟党校一些年轻的学员、老师谈过一个观点,从长远看,真正踏实地做出成就的人,最后得到的回报和认可,是难以想象的。你政绩突出、群众公认、德才兼备,即使你不要,该是你的东西就是你的,因为组织需要发展,需要踏实做事、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以便把事业做大做强。

从管理学角度讲,在现代社会,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组织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个人发展是组织发展的基础。这个社会总体上是认实力的,特别是在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更是如此。所以,年轻干部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下,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培养对群众的感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组织的眼睛、领导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组织和领导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也会看得很清楚,二者是不矛盾的。一定的物质利益追求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能在物质利益和理想信念之间纠结的时候,放弃理想信念,追求奢靡享乐,这实际上是层次不高的选择。

记者:与上一代人相比,“70后”年轻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方面有哪些特点?

郭庆松:相对于“50后”、“60后”来说,“70后”的年轻干部由于接受的教育不同,经受的市场经济的熏陶也不同,可能更加民主、更加法治,使得他们做群众工作可能更加理性、更加现代,更加符合年轻人的需要;但相对来说,他们对老百姓的感情,可能就不如“50后”、“60后”的干部。这就使他们从感情上做群众工作的力度不够,更加打动人的方法可能相对少一些,普通老百姓接受他们的程度也可能差一些。

前段时间,市委常委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请了4位基层的同志去讲课,我正好列席会议。其中有一位是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上世纪50年代出生,讲得非常好,非常真切,充分展现出一个基层的党务工作者对群众掏心窝子的真情实感。比如,小区里面下水道堵了,他就下去掏,这个年轻干部可能就做不到。老百姓实际上很重感情,像这样一些群众工作传统的方式方法,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会做得比较好,这是需要年轻干部学习借鉴的。我们强调干部要有法治手段、法治思维,这当然非常重要;但中国又是个人情社会,需要情与法这“两手”,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记者:针对“70后”年轻干部的上述特点,您认为,在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中该注意些什么?

郭庆松: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锻炼作风、增长才干;二是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

上海市非常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这成为韩正书记专门领衔的今年市委的第一号课题。市委组织部门有关资料显示,在上海1931名市管干部中,55岁以上的占50.6%,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会在5年以内退休。所以这次市委分11个调研组,以课题调研的方式,突出“三个面向”(即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群众)来发现选拔年轻干部,组长和副组长中,有7个副部级干部,调研力度是空前的。首批调研发现选拔的近500名干部中,大部分都是“70后”。今年9月,市委专门从中选了200多人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市委非常重视,主要领导过来讲课,而且这个班次的培训计划也是书记办公会研究制定的,这在市委党校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选拔以外,还有一个培养的问题。培养除了培训以外,还有一个年轻干部的职业生涯设计。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去系统设计、规划、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说因为年轻干部缺了,我们就去重视这个工作,而是需要组织部门有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规划。从管理学的角度说,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测、定、学、干、评、发”,这构成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主线。“测”就是潜能测评;“定”就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学”就是通过教育培训强化潜能;“干”就是职业生涯实践;“评”就是职业生涯评价;“发”就是职业生涯发展。 其中,“测”是基础,是职业生涯设计的依据。

记者:在年轻干部的考核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郭庆松:考核在干部工作中非常重要,是一个指挥棒,你考核什么,干部就重视什么。政绩考核,要促进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而不是以个人晋升、高GDP、得票多等为目标。

正确的政绩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科学发展观能不能落地,很大程度上看你在政绩考核中是否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指标列了进去。

正确的政绩观是以正确的群众观为基础的,干部追求的最终政绩,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政绩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政绩的最终评价者。

正确的政绩观是以求真务实为核心内容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才能创造出真正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的政绩。

正确的政绩观是以经得起历史检验为衡量标准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才是好政绩、真正的政绩,哗众取宠、虚张声势,搞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假政绩,可能一时得逞,但最终必然会败露,遭到历史和人民的唾弃。

只有把这些体现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放到年轻干部的政绩考核中,这样的考核才是科学的考核,是促进年轻干部追求真正政绩的一种科学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