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發展談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由來?

2500年前這一觀念一經孔子提出,就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根據個體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充分激發個體的潛能,這也是教育所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前不久在一所學校給班主任做班級經營報告分析時,其中有一位老師向我抱怨:現在教學如何如何之難。我忍不住問到:“為何這麼難?”這位老師答到:一個簡單問題,在課堂上就是教三遍五遍,居然還有學生不會!我又問:您能說說是怎麼教的嗎?他回答說:還能怎麼教,一遍一遍地講唄!我說:那已經會了的同學,豈不受罪?教學效率何來?他說:沒辦法,只能這樣呀!其實,早在《論語》中就有記載孔子因材施教的經典案例。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師父:“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答曰:“家裡有父兄,怎麼能自己做主張呢?”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答:“當然應該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很不理解,認為老師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去做。”針對學生智慧的高低,孔子也進行不同的教學。孔子認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魯、雅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每個人的潛質有不同的發展趨勢。因此,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能力?除了智力還有什麼?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把“材”分成生理的材、智慧的材和氣質的材。生理的材,指的是孩子的身體發展和健康狀況;智慧的材,指的是孩子大腦的發展和父母師長提供的多元文化和營養刺激;最後呢是氣質的材,指的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模式。這三材互為影響缺一不可。

 

孩子學習成功有那些因素?

有效的教育除了讓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習慣,而影響孩子學習成功的六大因素,排在首位的就是生理因素,當一個孩子身體各個部分生理機能無法正常發展時,直接就會影響到他的學習進行。比如一個身體比正常兒童肥胖很多的小朋友,和其他孩子一樣參加一個興趣班,當老師邀請小朋友參加一些活動,其他的小朋友都可以很輕易的做到,而這個小朋友因為身體肥胖的緣故,必須在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協助下才能完成活動,逐漸這個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挫敗感,對學習退縮,不願意與其他的小朋友接觸,造成自信心成就感不足。因此,良好生理的發展是每個孩子學習成功的基礎。接著我們要瞭解孩子的氣質行為,俗話說“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也就是說即便是同一母親,每個孩子的行為表現、氣質行為都可能是不一樣的。我們希望孩子適合學校學習的情境、快樂學習、彰顯好的行為就必須充分的瞭解孩子的個別差異。再來就是心理需求的滿足,人類學習與思考之門會在自身察覺到『缺乏安全感、關懷與溫暖』的情境下關閉,如果希望孩子具備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完整的人格發展,就一定要滿足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緊接著就是智慧發展,只有孩子大腦發展狀況正常,同時,認知感覺的敏銳程度正常時,才可以順利快速的接收到新的學習資訊和刺激,從而不斷進步。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的責任,只有父母對養兒育女有正確的認知,才能夠提供多元而適性的教學情境,培養出行為合宜又聰明過人的孩子。

 

為什麼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發展?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從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而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發展任務。尤其是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的細心呵護,讓他感受到充分的愛與溫暖,滿足其身心基本需求,奠定一生良好的發展基石。

因此,瞭解兒童每個時期的發展階段及調教原則是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的首要任務。由於兒童發展是胎兒從母體即開始,當不斷接受外來的刺激時,感覺自主神經系統自然發育,再經由不斷練習與調整,改善增強個體的功能,漸漸成為身心成熟健全的成人的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只是提供孩子生長所需的養份,讓他長高、變重、體積變大而已,更需要瞭解孩子各種器官功能是否健全及智慧發展能否漸趨成熟。一個人神經發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兒童未來行為能力的表現與人格特質的形成。

 

大腦是如何處理我們接受到資訊?

當我們的大腦接受到一個新的資訊時,由樹突搭建新的神經連接將其他的神經元連接起來,如果希望這個資訊能夠在大腦中穩固並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就需要多次重複這個資訊,將這個神經連接不斷加粗,直到髓鞘化。我們常說大腦就像一個競技場,好的習慣越多,它在大腦裡占的位置就越多,同樣壞的習慣越多,它在大腦裡占的位置也越多。學習也是一樣我們希望這個知識能夠成為我們的基本能力,就要不斷的給大腦刺激,搭建穩固的神經連接。因此無論是學習還是一個習慣的建立都需要透過操作,反復練習,循序漸進,最後內化並形成我們的基本準備度。

 

兒童發展的目的為何?

兒童發展就像是蓋大樓的地基一樣,需從小即開始深植,當每個發展領域皆均衡發育時,就如同每根地基皆強壯穩固,可以不斷的突破、建設、統合,開創更多、更大的格局,去適應多變的環境,提升競爭優勢。所以,兒童發展的目的是讓孩子擁有一個放鬆、優雅、敏銳的身體,隨時展現舒服與活力。因此,父母在照顧孩子的同時,更要協助孩子做好運動規劃,訓練孩子的大肌肉及精細動作的發展,讓孩子手眼協調,能完成他想做的事,這樣才能帶動情緒的平衡,使情緒、性格變得穩定及富有生命力。當一個人的身體完整,情緒平衡時,自然能整合自己的生理、認知及情緒,成為身心靈完整的人。進而培養適應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的核心競爭力,能應付變局,不墨守成規。

 

  兒童發展過程中,分為幾個階段?

兒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就是所謂的本能期、性能期、技能期與效能期。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發展任務。我們都知道『家庭』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最大的影響力,父母及主要照顧者若能依循此發展原則給予適度的引導,一定能教養出行為合宜又聰明過人的孩子。

首先是本能期,屬於量的變化,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及主要照顧者須提供足量刺激與練習的機會,促進大腦神經元的突觸連結,得以順利髓鞘化。性能期屬於質的變化,父母及主要照顧者需要以身作則,以提供孩子正確質佳的示範與指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技能期則是位的變化,父母及主要照顧者需挖掘兒童優點並給予正面鼓勵,協助孩子提升計畫能力、反思能力、統合整理技巧及人際溝通技巧等等,讓孩子充滿自信與自尊。當孩子有了前述的協助與引導,就能順利過渡到效能期,父母及主要照顧者需主動給兒童實質協助與導向,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定位,進一步培養適應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的核心競爭力,活出光彩亮麗的人生。

 

在“本能期”發展階段,我們如何協助孩子成長?

孩子從出生到3歲的階段,我們稱之為本能期,這個時期父母及主要照顧者除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關懷,滿足孩子的心理基本需求外,更需要有足量的文化營養刺激,讓孩子在充滿愛的情境中學習成長。這裡所謂的文化營養刺激,包含了身體的訓練與智慧的啟發,從粗動作到精細協調,語言表達到語言的理解,社會互動及生活自理能力……,依著兒童發展里程碑給予適度的調教,調教過程中父母及主要照顧者需先瞭解孩子的實際能力,並教導有能力做但還不會做的行為,不斷的反復練習,循序漸進,千萬不可揠苗助長,讓孩子產生學習的焦慮。因此,給與品質並重的資訊,才能有效刺激孩子的大腦發展,使其不斷積累其背景知識,增強孩子的概念理解、溝通表達及人際社會的能力。為下個階段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性能期”發展階段,我們如何協助孩子成長?

性能期的孩子﹝也就是3到6歲的階段﹞,本身的身體機能已漸趨成熟,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此時父母及主要照顧者需提供正確質佳的示範與指導。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大人需要先做給他看→然後帶著他做做看→最後再請他做給你看;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行為規範與準則,讓孩子在自然的情境中養成良好的生活、閱讀及正向思考的習慣。

根據兒童發展研究指出,三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關卡,也是腦神經互動連結最重要的時期,喜歡主動探索外界訊息,愛問為什麼,語言發展也有明顯的進步,漸漸懂事可以開始溝通。此階段的孩子父母及師長可以引導他念古文、讀經,這樣不但可以訓練孩子口腔發音的能力,也能在不斷複誦過程中變成有印象的東西,奠定孩子語文發展的根基,並不斷積累其背景知識。由於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借由語文能力的提升,可以刺激孩子的學習力、思考力、組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進而提升自尊與自信,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產生自尊與自信。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孩子情緒不好愛哭鬧,除了生理因素外,往往是因為他無法充分表達他內心的想法或做好他想做的事,當大人做的不是她想要的,或自覺能力不足時,情緒就會產生變化;因此,父母及主要照顧者要用心觀察,挖掘兒童優點並給予正面鼓勵,當他發現自己有能力做時,就會變得越來越開心,越來越喜歡做。當然,要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只要孩子做到了父母就要給予鼓勵與肯定,但是在肯定鼓勵孩子時一定要記得:“讚美要適度,鼓勵不嫌多”這個原則,你不能只說“寶寶你好棒!你真的好棒!”棒在哪裡不知道,這樣的讚美方式會讓孩子變得自大與自傲,久而久之在沒有聽到別人說好棒的情況下,心裡就不高興,負向情緒就來了。那麼讚美與鼓勵的區別在哪裡呢?簡單的說:『具體的讚美就叫做鼓勵』。比如:“你今天這麼早就起床,衣服都穿好了,你真的做的很好!”這個過程讓孩子清楚知道只要準時起床,把衣服穿好這個行為就會受到鼓勵,父母親也認同這個行為,這個行為就會反復出現形成習慣,變成孩子的能力。當孩子已經學會自己打理自己及其他處理身邊事物的能力時,他將來想要做什麼事都能輕而易舉,這個時候情緒就會很好。所以父母須學習放手,讓孩子有自行操作的機會,不要因為保護過度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在沒有能力處理事情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孩子情緒不穩定,這些部分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在“技能期”發展階段,我們如何協助孩子成長?

技能期的發展,這個時期的孩子已進入小學就讀,隨著生活圈子的擴大及學習的多元化,有些孩子會開始感受到功課的壓力,而有逃避學習的心態。這時更需要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的正確引導。我們常會看到父母為了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於是每天在孩子放學回家後,要孩子先寫功課,當孩子寫完功課正準備玩耍時,父母卻說『去複習』,孩子只好乖乖的坐回書桌,翻閱當天教過的內容,好不容易複習完了,心想這下應該可以出去玩了吧,沒想到母親的一聲令下→去預習,這時孩子內心的不悅與反彈就可想而知了。還有我們會聽到很多父母對孩子說:『你已經長大了,要更懂事了』或『你已經長大了,要更勇敢,自己睡一個房間』亦或『你已經長大了,所以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等等,這些父母的要求與期待,或看似理所當然鼓勵孩子的話,卻往往造成孩子不想也不願長大的矛盾情結。

其實,孩子在這個階段,父母及師長需要挖掘兒童優點並給予正面鼓勵,讓孩子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焦點放在『獎勵』上該怎麼辦?

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的疑惑。而根據心理學家對兒童認知能力及行為發展的研究報告指出,孩子出生時都具備有原始本位:『以自我為中心』、『只追求自我欲望及需求』、『不能等待而要求自我滿足』。因此,父母及主要照顧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何協助孩子逐步的脫離這些原始本位行為,漸漸成為符合『社會化』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在孩子行為發展過程中,我們常會以有形或無形的增強物,來增強孩子的正向行為,也就是『獎勵』或『懲罰』,學理上稱之為『行為塑造與消除』;孩子若為了得到獎勵而隨便完成或避免處罰而做出掩藏事實的行為時,父母無須驚慌,只要清楚我們的目的,在執行過程中要堅持,並不斷的強化正向行為,而當負向行為出現時,予以忽略,孩子自然會將此行為內化成為習慣。

 

如何保持彼此間良好的親情依附關係?

以下提供幾項原則,做為塑造孩子行為過程之參考!
一、使用事前策略,先取得彼此一致的共識,只要雙方都同意,就要嚴格執行,千萬不可出爾反爾。

二、當負向行為出現時,請應用消除法的源則,以不情緒化、不理會方式,貫徹執行當時的約定,期間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的態度一定要一致化,不可以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價值觀混淆,而有鑽漏洞的情形產生。

三、使用情緒智商三部曲→發生什麼事了?妳感覺怎麼樣?下次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塑造孩子成熟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當孩子有正向行為出現時,要『立即』給予增強。

四、父母則把握最佳的互動原則:『停』『看』『聽』,也就是停止主觀判斷;看事情的全貌;聽聽孩子怎麼說。這樣才不會誤解孩子,轉而建構良好的互動模式。

五、與孩子共同體會『該做』與『想做』間之因果關係,並培養孩子『自我增強』的能力,讓孩子體會出『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而無形中做出正面行為,或持續不斷的朝自我設定的目標努力。同時,也會對自己所做的負向行為產生自我內在懲罰,而漸漸建立起良知及責任感。當然,父母的愛與關懷才是行為塑造中永遠有效的增強物。

 

在“效能期”發展階段,我們如何協助孩子成長?

孩子的效能期﹝12到18歲﹞,這個時期一般人稱之為青春期。在這兒我們提出這個時期孩子的行為發展能力觀察重點給父母及主要照顧者參考,以便能主動給孩子實質協助與導向。效能期孩子的行為發展能力觀察重點為:是否能有效的掌握及運用時間、是否瞭解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主動完成並給出實際結果的、及是否具備整合規畫及抓重點的能力。

在成績掛帥的升學主義驅力下,『好成績』與『好孩子』幾乎畫上等號,造成很多孩子在無法得到理想成績的狀況下,就選擇逃避而每況愈下。有個母親發現她剛上初中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往下掉,態度也大幅的改變,從一個活潑開朗無話不談的孩子變成一個大刺蝟,不想與人溝通,母親問他發生甚麼事,他都只會回答『沒事』,就把房門關上。母親心想難道這是青春期的徵兆嗎?過了幾天,當孩子拿了一張只有20分的數學考卷要母親簽名的時候,母親不但沒有責備,反而坐下來好好跟孩子一起檢討考不好的原因,並有耐心的陪伴孩子一題一題的訂正,訂正完畢後,只見孩子暗淡的眼神突然亮了起來,第二天的數學成績高達八十五分,孩子拿著這份考卷請母親簽名時說:今天老師突然重考,要不是最後一題計算錯誤,我應該可以拿滿分,老師和同學都很驚訝;媽媽,謝謝妳昨天教我。媽媽聽了孩子這番話,慶倖自己沒有像從前那樣責怪孩子,或說:『就是不專心,才會考這種成績,你就不能專心一點嗎?』之類打擊孩子信心的話。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要把自己搞砸,很多時候是他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更好,因此為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用更多的耐心與愛心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男生女生在發展上有怎樣不同?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父母親說:女生比較乖,比較會撒嬌,也比較好帶;男生太調皮了,一刻也靜不下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所謂養兒育女調不同,這是源自于男孩和女孩的大腦結構不同所致,這裡我整理了不同時期男女在發展上的差異與您分享,在本能期的嬰幼兒通常女嬰比男嬰的觸覺較為敏感,且對與人溝通的興趣比男嬰大,男嬰則比女嬰好動,睡的時間也比較少。還有,女孩的語言發展比男孩早,因此會比男孩早幾個月說話,也喜歡聽他人說話,男孩則喜歡探索新奇的事物。

另外,男生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其主要的興趣在物體、東西和動物上,女生的主要興趣在“人”,其閱讀、語文能力普遍優於男生,而男生則在空間能力上優於女生。到了青春期,由於賀爾蒙分泌的關係,此階段的女生比較容易情緒化,男生比較容易暴躁,而產生攻擊性行為,也由於女生的心思較為細膩,關心的事情比較多,容易受情緒影響而較無法專注,男生則屬於直線式思考,因此較容易專注在一件事物上;因此,父母及師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規律及男女的差異,才能順利地陪伴孩子走過每個成長階段。

 

如何客觀的觀察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真正瞭解孩子目前的發展現況,並給予適當的刺激,真正落實先『因材』再『施教』的理念呢?

隨著兒童的發展,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發展任務,SI結合一群教育諮詢專家顧問,開發了符合各年齡層的科學化客觀評量工具﹝從出生到成人﹞,協助父母及主要照顧者隨時掌握孩子的發展現況,予以適切的引導,以打開孩子的學習心窗,提升學習成效,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由於每個人都有外在的行為表現及內在的心理基本需求兩個區塊。我們以學齡前的孩子為例:對於學齡前期的孩子,我們可以透過社會模仿相似點評量瞭解孩子的天生氣質,由兒童發展基本準備度評量,瞭解孩子的生理及智慧發展現況;再借由投射式的圖跡及彩跡評量,探索孩子的心理基本需求的滿足程度,再給予適度的引導與協助。

 

兒童基本準備度發展商數評量怎麼幫助我們瞭解呢?

兒童基本準備度發展商數評量,其評量指標包含孩子的一般發展、概念理解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精細動作及人際社會等,可以幫助父母及主要照顧者客觀的瞭解孩子在本能及性能期的發展現況,以一個孩子為例:這是一個4歲5個月的孩子,他的綜合發展商數是134,代表這個孩子的心智年齡已經超過了他的實際年齡達5歲9個月的水準;此時,父母及主要照顧可以給予適合孩子現階段發展的刺激,協助他持續保持優勢。

 

如何瞭解孩子天生氣質?

關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我們可以運用社會學習模仿物件相似點評量來瞭解,做為調教的依據。以這個孩子為例:他的氣質特徵是屬於趨避、適應性偏低、反應強度弱、堅持度偏低、情緒本質稍正向,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及主要照顧者需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他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知識的學習上,需要協助他養成預習的習慣;由於她的反應強度稍弱,我們可以多主動關懷並訓練他用口語表達自己的需要;針對其堅持度稍低的特質,遇到困難較容易放棄,學習時可以讓他從自己熟悉的部分開始,因為熟悉的事物他做起來容易產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是自動自發學習的原動力,在成就中慢慢累積孩子的自信,培養積極正向的思考,能不斷的接受挑戰,突破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