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教養好

書名:我家小孩教養好

作者:薩爾‧賽維爾 博士

譯者:張琇雲

 

作者將他二十五年的輔導經驗,及親職座談中家長的分享,以實際的案例將養兒育女的觀念,及具體的解決方法呈現在讀者面前,透過故事的詮釋,讓讀者更能感同身受﹝好像在說我家的故事﹞,且容易執行﹝有清楚的步驟與方法﹞,而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最重要的觀念是: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也就是必須從家庭的整體互動看個人行為。

 

孩子的行為問題,往往是父母無意間的訓練。因此,作者在序文中直接闡明他的結論是:與父母共同努力,將能發揮最大的潛在效果。孩子的家庭生活改善了,其他的生活層面也將隨之改善﹝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站﹞。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必先檢試父母觀念的正確性。

 

本書所運用的理論架構,是學習理論中所述及的四大學習模式﹝制約學習、操作學習、觀察和模仿學習、認知學習﹞,及針對這些行為模式情境互動中所發展出的各種行為問題,再以行為治療的方法將問題行為導正,使個案行使新的行為,並漸漸內化成為一種習慣,展現於日常生活中。

 

ps:學習理論強調

  1. 大多數的行為都是後天學習來的
  2. 行為的表現都是程度上的差異
  3. 情境互動的重要﹝行為的管理需要主要照顧者的積極參與﹞

 

在正式導讀本書之前,讓我們先歸納幾個觀念:

 

一、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所以我們必須尊重每個個體的個別 差異﹝瞭解孩子必須先認識自己﹞。

 

二、 強調做中學學中覺。﹝閱讀與實踐,是不同的兩回事。實踐新觀念,意思是改變你的行為。改變行為,就是改變習慣。習慣並不容易改變,舊習慣讓人舒服,新的習慣可不。﹞

 

三、 強調教育是事前策略而非事後補強,因此必須有計劃事前主動規劃。

 

四、 不要把人〝物〞化,學態度也要學技巧﹝用對方法,教養更得心應手﹞。

 

五、 強調用當事人的角度看事件。﹝人是被自己的觀點所困擾,而不是事情本身困擾人,也就是說事情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當事人的觀點﹞。

 

六、 所有的問題行為執行成效,必須歸因於個案本身的努力,而非外力的影響→引導個案自我增強自我成就感,以提升自信心。

 

七、 強調依附關係的重要性→從身心基本需求面著手。

 

八、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將來能適應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孩子是活在未來,不是活在現在。在教導孩子的同時,父母也要不斷的學習成長。﹞

接下來我們將從目錄中的各個章節的順序找到作者所要引導我們的方向:

 

第一部……父母難為

 

第一章:成功父母是如何辦到的

此章節從父母對子女的共同期許,及所遭遇的共同問題,談到今昔父母的差別、如何學習做父母、成功父母必須許下的三個承諾、如何著手。

 

第二章:重新定義子女管教

此章節強調管教是教育的過程;管教的意思,是要教導孩子控制自己;管教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合作,讓孩子瞭解選擇守規矩的行為,是因為這麼做對他們有意義。而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有合作的意願,鼓勵他們做出負責的行為,做出更好的決定。

 

第二部……小孩的行為學習﹝學習理論中的四大學習模式﹞

 

第三章:小孩如何模仿﹝觀察和模仿學習﹞

此章節強調情境的重要性→你就是子女的楷模。你在子女面前說的話、做的事,都影響了他們的想法與行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子女仿效的對象。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你會是子女的好榜樣。然而,當被孩子逮到不好的行為時,你的防衛心不要太重,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會,把你不舒服的感覺,轉化成有價值的學習機會。坦承自己做錯並道歉,這些是子女能模仿,而且是千金難換的特質。

 

第四章:親子互學互長﹝操作性制約學習﹞

此章節強調親子間互相學習成長的重要性。想要子女改變行為,就要先看清自己的行為,在試著讓自己不覺得受威脅的情況下,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行為。你的行為改變了,子女的行為也將有所改變。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時,要如何運用事前策略,對孩子所表現出的行為正向操作,並且前後一致,說到做到,千萬別獎勵你無法接受的行為,以確立行為之準則。

 

第三部……正視孩子的良好行為與態度

 

第五章:彰顯好行為這不是一種新觀念,但我沒常常忘了使用

此章節強調正面回饋的重要性。正面回饋可增強小孩的動機,建立他們的自尊,並鼓勵小孩更自動自發,更進一步引發孩子的成就感與自我價值。

 

第六章:無功不受祿﹝條件式制約學習﹞

此章節強調讓某些特殊活動與良好行為之間產生關聯。孩子贏得特殊活動時,記得要加上鼓勵的話,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棒。﹝記得要彰顯子女所做的良好行為,而非強調某項特別的誘因。﹞

 

第七章:善用表格與契約﹝須以良好的依附關係做基礎

表格或契約是一種看得見的東西,能説明你集中注意力在目標上,督促你注意子女良好的行為,提供你和孩子之間的積極互動,讓孩子更有成就感,建立自信心,促進家庭和樂。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間教養態度一致性,共同引導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第八章:如何善用規則與後果﹝建立期望之前要有彈性;不要在子女犯規之後,才變得有彈性

訂定規則及後果之前須先瞭解孩子的實際能力;太高太難的期望,會讓孩子覺得灰心。需要努力達成,但又不至於造成挫折感的期望最為恰當。規則訂定後,做法要前後一致,子女才會做出更好的決定,才會選擇負責的行為。

 

第九章:如何防範未然﹝先做計畫,問題會比較少

父母在子女面前唯一的優勢,就是經驗。成功的父母,在預見會有麻煩的情況時,會事先想好如何處理。而任何計畫是否會成功,取決於正面回饋與誘因。一成不變的誘因,會失去原有的效果。當行為無法改變時,往往是因為期望與後果系統運作不當,因此需不斷的檢視你的計畫與執行成效。

 

第十章:如何引發動機﹝注意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此章節最強調的是給孩子成功的經驗,因為自信心來自于許多成功經驗的累積。成功可以引發內在動機。父母的期許要建立在成功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學習。為人父母的要儘量彰顯孩子的正向行為,讓孩子產生外在動機。內外兩種動機合作,就可創造出有責任感的人

 

第十一章:動機的泉源﹝自尊與自信

此章節最重要是教導孩子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培養健康的自尊;愛自己、支持自己,要當自己最好的朋友。因為只要自我價值感是系在他人身上,就是冒著受傷的危險。自尊必須在自己內心深處紮根。父母的信任,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動機。

 

第十二章:言出必行的功效﹝言行一致是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環節

別輕忽微小的行為,這些小問題將演變成大麻煩。為人父母者必須以身作則、說到做到,讓孩子有所遵循。當有偏差行為出現時,就要立刻處理。最重要的是父母管教態度要一致,孩子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第十二章:如何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是為人父母的成功關鍵

父母言行不一,會讓孩子無法肯定自己。他們會覺得自己不重要、缺乏安全感、心中充滿疑惑。這種困惑的精神,驅使著他們去操控、要求或利用曖昧不明的情境。父母言行前後一致,是表達愛子女、關懷子女的一種方式。

 

第四部……導正子女的偏差行為行為的塑造與消除﹞、

第五部……解決常見的問題行為的塑造與消除

作者以實例方式,將問題點及建議一步一步的引導,將內容詳閱將有助於你導正子女的偏差行為→用對方法,教養更得心應手

 

第六部……為人父母樂在其中

作者提出十項需要練習的原則供父母參考,只要你願意執行,一定能培養出行為合宜又聰明過人的孩子,自己也能享受為人父母的喜悅。

 

結論與建議:

在閱讀本書時,若能配合『因材施教』、『兒童行為治療』、及『認識你的頭腦』三本書同時閱讀,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將會有更深的體會及更明確的方向,真正落實先『因材』再『施教』的理念,輕鬆教養出負責自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