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

閩、粵移民冒險越過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台灣,他們 披荊斬棘、開墾蠻荒,依持的不僅是豪邁的海洋性格與美麗的 理想,還需要宗教信仰的力量作為精神的後盾,才能克服心靈 的恐懼與身體的病痛。大稻埕的泉州先民所奉迎的神明,漂洋 過海之後先是安放在艋舺居住地,直到『頂下郊拼』之後,才 隨著遷徙到大稻埕。

廟宇建築

大稻埕民間的信仰,主要有:霞海城隍爺、媽祖娘娘、與張法主聖君。由信徒集資興建的廟宇建築,於雕琢彩塑上所下的功夫 相當考究,石獅龍柱、木雕彩繪、交趾陶以及剪黏等等,無一不是台灣寺廟的精華。而建築本體不僅格局嚴謹,而且技巧高明, 都是解讀清代中期寺廟建築的最佳實例。

文化之旅:台北霞海城隍廟

宗教藝術

寺廟是禮佛參拜的神聖殿堂,進入裡面不但可以求得心靈的慰藉,更可欣賞傳統的閩粵建築與裝飾藝術。這些傳統的裝飾作品,不但雕工精美顏色豔麗,而且都具有特殊的 意義,例如門神司守護,有避邪作用,雄獅開口抱球,表示有求必應。屋頂上的剪黏與雕塑更是栩栩如生,不過如果沒有輔助的望遠設備來細心觀察,會很容易被忽略的。

 

教會教堂

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朝廷簽訂天津條約開放通商口岸是為西洋教會傳入台灣之始。同治8年(1869年),西班牙籍教士郭得剛在屏東建造一座傳統閩南風味的「萬金天主堂」 天主教正式登陸台灣。而基督教會傳入台灣則在1870年代,南部以英籍教士馬雅各為主,北部則以加拿大籍教士馬偕為首。馬偕教士曾在五股坑、錫口、新店、艋舺、以及 大稻埕等地經營教會。而大稻埕的「李春生紀念教堂」是由當時茶葉大亨李春生(1838-1924)後裔所捐資興建的,教堂位於貴德街上,於西元1937年落成,至今仍為信徒們服務, 定期舉行主日查經與團契等活動。

李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