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當時火紅的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上映,默片中的男女臉塗得白白的,眼窩、嘴唇畫得黑黑的,演活自由戀愛的有情人被封建禮教活活拆散的故事。怕沒有聲音、只有字幕的電影觀眾看不懂,電影辯士在一旁把劇情講得活靈活現,到後來,影廳裡啜泣和擤鼻涕的聲音往往此起彼落。
辯士詹天馬、王雲峰身兼詞曲創作,由純純演唱,為電影製作的同名宣傳曲也第一次引發全台大流行,走到哪裡,大家都能唱個兩句。
而這首歌給裁縫師一種又新潮、又熟悉的感覺。
《桃花泣血記》雖然是剛踏上台灣這塊土地的西洋「流行歌」歌種,伴奏的部分用的是鮮少聽過的西洋樂器,但歌詞寫成「七字仔調」,像是陪伴裁縫師長大的歌仔戲一般,七個字為一句,將劇情娓娓道來。
這首歌的演唱的唱腔也富含歌仔戲的韻味,歌手純純的聲音尖尖細細的,年輕、響亮,唱到激動處還有點破音,像是要衝破電影裡門當戶對的窠臼。